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留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玉芝

  摘要: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有时就是一门留白的艺术。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这一“留白”艺术,可以充分增添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推理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留白;语文教学;运用;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是,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文学素养奠定根基。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四大改观”,即改革教师观,变化教材观,重塑学生观,正确对待学习观。同时,在整个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定位。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过程和小组合作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时的自我体验和切身感悟的求知过程。
  留白,其实是绘画艺术上的常用词,是中国国画术语之一。我们知道艺术大师们,可以说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留给人们以想象之余地,这就是著名的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高超的绘画技艺不再去刻意地追求拥有翔实的内容,艺术大师巧妙地运用留白艺术,空出一定的审美空间给欣赏者,让欣赏者通过自身的想象和自己曾经的真实的感受加以填补,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和画外之音的特殊收效。留白艺术能够给人以很高的审美价值,也就是所谓的此处无物胜有物。对于文学来说,留白也是如此,留白就是为了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给他们一个充分的想象的空间。不管从哪个方面讲,留白都是一种美的境界,更是一种大智慧。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适度的“留白”,并充分地运用留白艺术,可以起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激励不同程度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进步。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这一“留白”艺术,能够充分地增添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在这一特殊过程中还能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推理的能力的到培养和提高。
  留白艺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运用呢?笔者就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分阶段从课前导入阶段、新课课堂讲授阶段、课堂合作探究阶段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利用课前五分钟留白,进行能力训练,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课,尤其是高中的语文课,学生经过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基本上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和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所以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师不能管得过宽,把得过紧,在讲解中不能嚼得太细,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特点和已经掌握的知识水平,适当地留白,留给学生思考空间和发展的余地,争取给学生存留创造和再创造的活动氛围。
  在讲授新课的课前3~5分钟,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是一种将时间聚少成多的训练方式,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能力的训练方式,这一过程,不但可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增强。为了课前的这一活动,学生课下需要留心观察身边的社会生活现象,并对观察到的事件和情景作为素材进行加工整合。上课铃声响后,笔者让学生登上讲台,以演讲的方式、简短的辩论方式、精短话剧形式进行表达。这一环节的留白艺术的运用,可以充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语文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博览群书,平日注意观察,对于任何事都要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一留白艺术的运用,经过一段时间下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归纳总结,对素材的加工整理,对有形材料的表达的能力。同时,为下一步新授课的探究埋下了伏笔,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过程中的留白,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到知识,是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将所学的知识反复、重复地思考。经过这样深刻的理解和反复的思考过的知识才是真知。然后,再将知识内化为学生主观意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知识才能最终形成为学生最后的信念。
  文学创作和语文课上的课文鉴赏都是需要充分的想像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了想像,才有文学,才会有文学家!失去了想像,就不会再有读者,同样也就不会存在鉴赏家了。
  例如,笔者在教学高一年级,第三单元第四课的自读课文,谢冕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这篇课文时,充分地运用了留白的思考艺术。
  笔者让学生经过整体初读之后,带着问题思索:全文的主旨是什么?(主旨: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
  围绕主旨,作者阐述了哪几个方面?(围绕主旨作者阐述了诗歌鉴赏的“诀窍”:“再创造”、“想像”、“泡”、“找”、“进”、“猜”、“补”。)找出关键句。然后学生在留白的时间内很快做出了答案。笔者进行了要点的归纳小结,对学生找得不精确之处进行点拨、矫正。最后,笔者和学生进行重点导读,对主旨进行理解、强化、加深印象。思考:作者提出诗歌欣赏方法的依据何在?诗歌的欣赏活动是由诗歌特点决定的。作者根据诗歌的特点谈欣赏要求,举了许多例子详加阐释。例如,诗的特点是诗人通过想像创造诗的形象,抒发感情,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要通过想像再现诗的形象,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然后通过探究质疑阶段,借鉴作者研究问题的视角,熟悉鉴赏诗歌的方法。通过拓展延伸阶段,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其他文学体裁的鉴赏方法,如鉴赏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试问卷帘人”问什么?未知,成为“断脉”,“知否,知否?”又未答,意脉又“断”,要“补”,最后推出的“绿肥红瘦”无限凄怨,却又妙在含蓄,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要“进”,作者何以要如此感慨?要“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留白艺术的适当运用,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把握好课堂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留白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遨游的“渔场”,让学生在留白中使个性得到张扬。
  三、留白不能流于形式
  亚里士多德说,教育和政治是最难的两门艺术!所以一种艺术,作为教育的艺术,应该懂得“留白”。教育的“留白”是为学生拓展出他们应有的发展空间,是一种无为中的有为,作为教师当然就是为了教学效果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课堂教学的留白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白,不应该使留白流于形式,要遵循艺术的虚实相辅相成的规律,在备课、备学生、备教法、学法上,注重为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活动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从而使各方面都有所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0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