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产实习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亚宜
摘要:随着学生人数的增长,当前高校生产实习教学任务的落实面临着各种矛盾,如何利用高校发展机遇,解决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本校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的有益尝试,本文提出了以校外实习为主、以企业教师进校指导的校内实习和建立校内实习基地为辅的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并论证了它们的可行性。
关键词:模式;多元化;生产实习
一、存在的问题
1.单位实习岗位数量不能满足学生人数的要求。民航飞速发展对管制员的能力与数量需求尤为迫切。作为我国培养空管人才的摇篮――中国民航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为了使毕业生在管制岗位能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管制员,多年来,交通运输专业每届学生的生产实习一直在不懈的坚持。然而近年来,由于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以及生产现场环境的限制,单位对分配的学生不可能悉数接收,飞机流量非常大的管制单位,甚至完全拒绝接收,出现了实习岗位不能满足学生数量需求的情况,而且问题日趋严重。
2.生产实习效果存在差异。实践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考核的复杂性,规范的考核方式能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情况,了解生产实习的实际效果。为了保证考核的全面与客观公正,交通运输专业采取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的办法。其实习成绩主要由单位鉴定(平时考勤情况及纪律情况)、实习报告、现场答辩三部分组成,每部分成绩在综合评定时都有不同的权重。通过近三年的实习成绩分析,其实习效果的差异比较大,实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的重视程度。大多数单位都能按照我们的生产实习计划安排及实习内容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但也存在学生实习走马观花的情况。
全面落实生产实习任务,提高生产实习质量,是目前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问题,从单一的校外实习到多元化实习模式是本文讨论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改革的出发点。
二、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
一直以来,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坚持的是校外实习的模式。虽然新形势下,已有的实习岗位数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数量的实际需要,给生产实习安排带来了困难,但新机场的扩建,飞机流量的增大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问题是我们如何去把握与利用,构建一种使用人单位、高校及学生三方通过生产实习都能受益的新的教学模式及相互关系。根据近年来不断的探索,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生产实习可以根据生产单位的接收能力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主要为校外实习、单位派指导老师进校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校内实习和建立校内实习基地三种方式。
1.继续坚持校外实习为主的传统模式。岗位实习是学生到生产一线最直接的工作体验模式,身临其境的感受企业文化、工作氛围、现场环境,锻炼学生良好的工作适应能力,实习效果非常明显。赴生产单位实习,由岗位一线人员进行直接指导。学院在第七学期制订了生产实习计划,并与生产单位联系派学生实习事宜,就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要求等进行双方约定,学生第八学期开学直接去单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目前的实习单位除了与学生签署就业协议的单位外,学院还在全国16个空管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能保证约80%的学生的实习安排,所以应该继续以校外实习模式为主。要坚持这种模式,学校必须不断加强与用人单位间的密切合作。巩固和培育校外实习基地,高校在提高毕业生培养质量的同时,应积极主动与校外实习基地保持经常的联系,加强科研、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全面合作与培训交流。
2.岗位派教师进校做实习指导。对于个别飞机流量相当大,工作任务十分繁忙的管制单位,由于岗位工作现场环境条件的限制,接纳数十名学生到现场实习势必会对正常的生产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可以考虑由单位指派指导老师到学校进行实习指导的方式。今年3~5月份,中国民航大学与华北空管局联合进行的“提高管制学员工程实践能力改革试点”培训项目,是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课程实施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针对2011届已签约华北空管局的四十余名中国民航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由华北空管局直接选派一线管制教员,中国民航大学提供场地和配套设施,开展集中培训,力争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管制工作实践业务能力。按照华北空管局制订的管制学员带培计划,每名管制学员从院校毕业到独立工作平均需要1.5年。在我校进行的试点已经完成了理论基础和基础模拟机培训,至少节省了4个月的上岗时间。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组每周都会对学员进行有针对性地考核。这种培训模式让他们受益匪浅,不仅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很好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培训教材的内容都是来自一线管制员的岗位实践,所以,能够使他们零距离感受管制员的工作环境,提升了他们的岗位意识。综合各轮次考核结果,符合华北空管局管制学员培训优秀、良好标准的学员超过86%。这次改革尝试的顺利完成,为今后生产实习模式改革提供了依据。
3.建立校内实习基地。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长以及生产单位任务压力的增大,联系不到实习单位学生的人数也逐渐有上升趋势。挖掘和充分利用校内师资与设备资源,建立校内空管实习基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途径。校内实习基地构建要求如下:(1)校内实习基地应具有必备的实习设施。目前,我校空管培训中心的建设工作正在进行,设备资金投入完全具备校内生产实训的条件。(2)校内实习应有明确的训练内容,保证训练带有目的性。应围绕生产实际对专业的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训练。也可以结合各种实际项目进行,如与科研结合,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与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结合考试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可以带着毕业设计的问题进行实习,也可以在毕业设计中训练实践能力。(3)校内实习指导可以由每年度接受岗位培训的教师承担,也可以由企业指派指导老师来校进行联合指导。近年来,交通运输专业建设工作在不断推进,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在专业师资建设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每年派教师去国内外培训达30~50人次,最长岗位培训时间约6个月左右,培训效果十分显著,并提供了大量岗位实习报告,这些完全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指导的宝贵资料。利用校内现有的设备资源,结合岗位能力需求,指导老师可以联合开发出符合生产实际,达到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目的的实习项目,在校内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工程培训指导。指导学生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提升,因为在此过程中会需要更多、更全面的总结与思考。
三、结束语
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制订科学、合理的监管程序,确保学生实习效果。随着我国民航事业快速发展与交通运输专业建设的推进,生产实习教学任务的落实还需要与时俱进,实习模式必须适应不同时期环境的变化,所以此项改革不会停步。只要牢固树立大工程观理念,明确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目的,强化实习过程监控和实习质量管理,并不断地进行新的尝试,通过实践证明该模式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教学改革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恒明.工科院校实习教学模式新探[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6):78~80.
[2]张忠林.生产实习教学中需把握的几个环节[J].科教文汇,2008,(6):52.
作者简介:张亚宜(1964-),女,本科,工程师,中国民航大学空管综合实验室,从事本科生实验教学管理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0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