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根本性目标。科学探究活动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注重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因此,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对提高化学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在教学理论与实践间架起了桥梁,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本文对化学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初步探讨,并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际,结合本学科特点,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
【关键词】 化学课堂 参与 探究活动
1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学习的主要模式是“讲解――接受”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并提出不同见解的机会,在这种唯一的学习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的知识能力结构是畸形的,科学素养难以形成。因此,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是我们教师努力解决的问题。加强科学探究的学习,正是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
2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积极因素
2.1 符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中学生对万物充满好奇心,特别好问,他们具有发现创造的潜能,探究性的学习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2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是来源于实践的,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去获取知识,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拔,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灵活。
2.3 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一定的需要,如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和承担责任的需要等。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师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2.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倡学生自由探究、自由创造,给学生提供表现发展的机会,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一般人都迷信专家、权威,以为只有这些高智商人才具有创造力,其实,创造力人人都有,孩子的思维很少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他们的偶发可想常常孕育着创造的火花。
3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措施
化学课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3.1 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愿参与。根据认知理论,化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问题提出通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教师通过情境把问题问到“点子上”,所提问题能反映“干什么”,“为什么这样提”,也就是问题的提出必须科学、正确、清晰,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同时,问题要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同时不同的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不同,在进行情境设计时,应该依随学生思维水平而有所区别。还应针对学生实际,学生基础差的,可以多铺垫一些,问题细一些,采用“小步走”的方式,提出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总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巧问善诱,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实验时,教师可提出为什么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做为反应物,而不用其它的物质?学生会觉得问题很难。不过教师再提示以前学过哪些化学反应有二氧化碳产生,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回忆学过的反应。教师让学生总结出如下反应: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碳还原氧化铜生成二氧化碳。学生会认为它们都行,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一排除,碳和蜡烛燃烧产物会混有其他杂质,碳还原氧化铜需要高温条件苛刻实验室实现不了。相比之下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不需加热,常温反应,反应前没有气体,产生的气体只是二氧化碳,容易净化。
又提问此实验采用石灰石能不能用纯净的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等代替,稀盐酸能用稀硫酸代替吗?让学生完成下列实验。在三支试管中,分别放入等量的如下药品:块状石灰石、粉末状碳酸钙、碳酸钠粉末等,然后滴入稀盐酸,观察现象,看到只有石灰石固体反应速率适中,容易控制,其它的反应太剧烈无法控制,甚至溶液溢出试管。接着在三支试管中再放入等量以上固体药品,并滴入稀硫酸,同样看到粉末状的碳酸钙、碳酸钠粉末等反应速率过快,无法控制,块状石灰石反应慢且表面有许多白色固体,一段时间后反应中止。学生感到困惑不解,石灰石固体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为什么一个顺利进行,另一个反应中止呢?教师说明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时,生成一种难溶的化合物硫酸钙覆盖在其表面,使石灰石跟外部的稀硫酸隔绝,故反应中止。由此得出反应物应采用块状石灰石与稀盐酸。既然该反应是在常温进行,应采用什么样的发生装置呢?让学生回忆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学生知道制氧气时,反应物都是固体时,采用固体加热型;而用过氧化氢时有固体和液液,采用固液不加热型。学生对比发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和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雷同,都可用固液不加热型。然后,让学生选择仪器并连接成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最后展示学生的装置并归纳。如此,在平和的探究气氛中,蕴涵着无穷趣味,在教师的一步步的严谨逻辑关系引导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分析联想的思维流畅性,学生的智能得到健康发展,优良的思维品质就会慢慢形成。
3.2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参与。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都非常关爱生活,关心自己生存的环境,如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琐事儿至关重要。比如衣服上的汗迹该如何清洗;水壶上的水垢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除去;长期吃方便面、喝饮料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吗……我们为学生介绍,将化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体现“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以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当前世界热门话题是“环保与节能”,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我们不妨让学生共同参与,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其思维。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国场馆如何成功实现“节能环保、绿色生态”世博理念,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去设计,或许上海世博会的建设将会更加美丽,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将会有更多的亮点。2011年中国广西东盟博览会太阳能产品为什么成为“香饽饽”,下一届博览会你准备带什么产品去展览呢?藉此,体现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创新教育,以利于学生兴趣的增强,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课外,适当增加有关环保教育,开展活动。如在学习“水”资源知识后,引导学生分析2011年“山东蓬莱溢油事件”为什么给许多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如此,结合现实生活提出探究问题,学生的探究热情就被调动了。
3.3 创设参与的氛围,提供参与的途径。开放演示实验,是渗透探究性教学的良策。因此,可以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把书本的实验作为原理自学。然后,出示一些实验仪器:集气瓶、双孔橡皮塞(上有导管、燃烧匙)烧杯、弹簧夹、酒精灯(火柴)等,一些药品:磷、硫、木炭、水等,设计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案。学生讨论积极,但不敢一试。这时老师的鼓励和点拨双管齐下,有学生动手了。不同次的实验,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正好1/5,有的超过,有的不满。不管哪种情况,都能让学生继续探究下去,找测不准的原因。然后更深层地探究用木炭或硫代替磷行吗?为什么?这时举手要求实验的学生争先恐后。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实验设计,激发了探索兴趣,部分学生还询问哪有买实验仪器的?好在家里实验;课余时间可以随便进实验室做实验吗?从学生这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上,可尝到探究教学的甜头。
3.4 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有信心参与。教学是要以学生为主,这是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允许学生争论,允许学生犯错误。老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尊重老师,对所教学科也会有信心。在探究中学生会产生种种现象:①做实验时缩手所脚,顾虑重重。如有的在倾倒酸液时,用抹布包着试剂瓶倒试剂,用餐巾纸包着试管承接浓硫酸、浓盐酸等,有的把滴管伸入容器内。②分组实验时,一些学生甘于当“二传手”,把实验操作的机会让给同学。③有时还发现,有的故意漏掉一些自己害怕做的实验,凭想象填写化学实验报告。④在分组讨论时,有的学生不出声,愿意做忠实的听众。导致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内因主要是:有的学生天性胆小,性格懦弱,懒于动手,娇气十足,怕苦、怕累、怕臭、怕丑。外因是:课本上有关有毒、有腐蚀性及易燃易爆物质的副作用及危害性的描述,令人看而生畏;老师为了强调安全,对有毒、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等过度渲染;有的老师在做有特殊气味或有危险性的演示实验时,表现出厌烦、惧怕心理,操作忙乱,精神紧张,学生看到老师这种表现,在心理上产生相应的感应;偶尔发生的学生实验事故(如打翻酒精灯,酸液飞溅到身上,损坏仪器,烧伤、烫伤等)对周围学生产生心理影响;有些学生对同学提出不同的看法进行嘲讽等。针对上述的种种情况,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耐心地指导、鼓励、纠正,使学生消除疑虑,增加信心,从而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4 结论
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是新世纪将化学教学改革推向深入的一个新举措。实践中培养了自己的开拓与创新意识,为今后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科学探究活动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让我充分体会和认识到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唤醒、激励、体验和感召。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善于创设参与的氛围,提供参与途径,注意了解学生个性差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0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