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彦余

  摘要:旨在探索如何在心理健康课堂上构建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环境因素。选取成都某高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班级,采用牛津幸福感问卷修订版对被试进行前后测。结果显示,被试在接受了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的心理教育课程之后,主观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高。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的心理健康课程对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一、问题提出
  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有研究结果表明,大约10%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整体上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同时受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影响,主观因素包括人格特征、自尊水平、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客观因素包括学业满意度、家庭因素等。我们拟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为其创造可以改变与调节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的环境。试探能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成都某高校有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的2010级新生为被试,随机抽样,共抽取被试450名。前后测分别发放问卷450份,其中有效问卷420份。自变量为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体验式教学法,因变量为被试在牛津幸福感问卷上前后测所得的分数。
  (二)研究工具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采用Argyle于2001年编制的牛津幸福感问卷修订版,该问卷由29个题项构成,该问卷既测量了幸福的情感因素,反映了喜悦、得意、满足等积极情绪,也测量了幸福的认知因素(即人们对各个生活领域的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其中α系数为0.89,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三)研究过程与数据处理
  课程共16个学时,分为8周,每周2学时完成。课程内容包括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各个方面,比如构建健康人格(人格概念)、激发自身潜能(能力)、自我认知(气质、性格)、兴趣与动机、寻找自身价值观等。授课方式则更多地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将学生分为以10人为一组的小组,采用包括教师讲授、角色扮演、课堂讨论、课堂训练、实验设计、调查报告、作业完成、作品展示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授课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定期召开教研会议。所有被试在课程开始前与结束后分别接受测量。所获取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
  将被试在接受课堂教学前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被试在主观幸福感测量的后测得分明显高于前测得分,并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被试在主观幸福感上的测量后测得分明显高于前测得分,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在接受心理健康课程之后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得到了积极的改变。
  四、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的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同时受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影响,主观因素包括人格特征、自尊水平、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客观因素包括学业满意度、家庭因素等。
  1.授课内容对价值观等的讨论对被试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诸多研究表明,内部价值(自我接纳、自我成长、自我目标实现等)比外部价值(如财富、地位等)更有可能使人体验到幸福感。通过在课堂上对价值观等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学生明确自我目标,更好地认知与接纳自我。
  2.体验式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写作,使他们具备了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而社会关系对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在集体主义文化(如中国等)中,人们保持与周围人群关系的协调有助于使人们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
  3.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得到提升,同时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而这两者都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4.心理健康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可能提供多种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的相关知识与渠道,使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和理解自身的消极情感,进而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降低消极情绪对他们产生的影响。
  综上所述,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的心理健康课程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如何能更好地在心理健康课堂上创造积极关注的环境,更加有针对性、明确地提升来访者的主观幸福感,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本研究为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施俊琦,王垒,邓卫.中学生牛津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检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
  [2]徐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法制与社会,2007(7).
  [3]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3,2.
  (作者单位 四川西华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与研究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3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