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采用自尊量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及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天津市某高职院校的49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探讨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显示:学生班委在专业认同四个因子和主观幸福感上的得分均显著地高于非学生班委;高职生的自尊和专业认同四个因子可以显著正向地预测主观幸福感,且自尊在专业认同其中三个因子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关注高职生对专业的认同,注重其自我发展,帮助他们收獲幸福人生。
  [关    键   词]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031-03
   一、问题提出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主观幸福感成了其一大研究热点[1]。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综合性评价,其影响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2]。自尊是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之一[3],对主观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4],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内部因素的研究表明自尊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最佳指标[5]。专业认同是自我认同的重要部分,是青少年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影响着青少年的职业生涯。专业认同指个体对所学专业在认知基础上的接受与认可,是认知、情感、态度移入的过程[6],会使个体产生安宁感、自尊、自信及目的感。
   本研究旨在探索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及主观幸福感三者间的关系,希望高职教育在关注高职生专业技术的同时,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高职生,关注其内在感受,缓解或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提高其心理健康素质,在期待他们幸福成长的同时,也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天津市某高职院校的49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90份,问卷有效率为98.6%。其中男生369人,女生121人;大一学生293人,大二学生109人,大三学生88人;学生班委167人,非学生班委323人。
   (二)研究工具
   选用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的自尊量表(Self- Esteen Scale,SES)调查高职生自尊水平。该量表采用四级评分,总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α系数介于0.84~0.87(Rosenberg,1965;Fee & Tangney,2000)之间。
   选用Campbell等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IWB)调查高职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该量表包括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采用七级评分,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49,α系数为0.801,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采用秦攀博(2009)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6]调查高职生专业认同。该问卷包括情感、行为、适切和认知四个因子,采用五级评分,得分越高专业认同状况越好。该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6,四个因子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573~0.895之间,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实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高职生专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个体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发现,学生班委高职生在专业认同四个因子及主观幸福感的分数都显著地高于非学生班委,结果如表1所示。而不同年级、性别的高职生其主观幸福感、专业认同各因子及自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采用Pearson相关对三个变量及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由表2所示。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四个因子及主观幸福感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三)高职生自尊与专业认同四个因子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
   采用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自尊与专业认同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后,以高职生专业认同情感因子、专业认同行为因子、专业认同认知因子、专业认同适切因子及自尊为预测变量,以主观幸福感为被预测变量,进行逐层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后,专业认同四个因子仍能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和专业认同四个因子后,自尊显著正向地预测主观幸福感,其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的增值贡献为5%。
   (四)自尊的中介效应分析
   由表2结果可知,专业认同四个因子与自尊、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以往的研究也认为自尊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最佳指标[5],因此考虑将自尊作为中介变量,考察三者之间的关系。
   用S表示自尊,用H表示主观幸福感,用01-04表示专业认同的四个因子,即专业认同情感因子、行为因子、认知因子及适切因子。将所有变量做中心化处理,然后再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首先以专业认同四个因子分别为预测变量,以主观幸福感为被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系数中只有专业认同行为因子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不显著;再以自尊为被预测变量,以专业认同四个因子分别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系数均显著;最后以专业认同三个因子和自尊为预测变量,以主观幸福感为被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系数也全部显著,表明自尊在专业认同三个因子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且属于部分中介效应。    自尊在专业认同情感因子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2.89%;自尊在专业认同认知因子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3.15%;自尊在专业认同适切因子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8.08%。
   四、分析与讨论
   (一)高职生专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个体差异
   本研究发现,高职学生班委与非学生班委在专业认同四个因子及主观幸福感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Wood的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个体通过社会比较获得信息并做出反应。学生班委日常与教师沟通比较频繁,可以获得较多的学业、就业、专业考试等信息资源,利于提高自身对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其主观幸福感的水平也源自社会比较的结果。Anderson等人(2012)的研究指出,社会计量地位对个体主观幸福感有着较强的预测作用,强调个体在所处群体中的地位,因此学生班委成为了个体度量主观幸福感的指标。
   (二)高职生的自尊与专业认同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企业一线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高职生的专业认同会直接影响其在校期间技术技能的获得,而专业技能的水平又将决定其未来的社会经济地位,因此,年轻人的主观幸福感更容易受到社会经济地位比较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自尊可以显著正向地预测主观幸福感,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毕竟自尊是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获得的自我价值和积极评價与体验,从而与主观幸福感都共有“情感体验”部分,个体自尊提升不但可以提高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还可以减少消极情绪。
   (三)自尊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发现,高职生的自尊在专业认同情感因子、认知因子、适切因子及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显著,尤其在专业适切因子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最高。由于高职院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对专业的承诺,凸出职业化发展,因此高职生对专业的认同成为他们在校期间的重要评价来源,进而影响自尊,也影响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同时,本研究的结果也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即自尊、人格等因素是影响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内部因素。高职生对专业的认知、情感和适应,都会使他们较好地投入到所学专业课程中,迅速地将情感移入到学业中,自发地付出学习行为,利于他们获得良好学业成绩并消除严重的自卑心理,促进高自尊,最终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高职学生班委在专业认同四个因子和主观幸福感上的得分显著地高于非班委学生;高职生自尊和专业认同四个因子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且自尊在专业认同其中三个因子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
   通过本研究可见,要鼓励高职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和管理,促使学生与更多的教师沟通交流,在锻炼其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获取学业资源,提高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水平和自尊水平。此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应不断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在夯实高职生对专业认同的同时,为他们搭建更多平台,鼓励他们参加全国各类技术技能大赛,在这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可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中,促使他们将专业技术的学生与自我的发展紧密结合,从而更为深入思考职业生涯,获得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Sotgiu I,Galati D,Manzano M,et al. Happiness components and their attainment in old age:A cross- cultural comparion between Italy and Cuba[J]. Jouran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1,12(3):353-371.
   [2]Diener,E 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3):542-575.
   [3]Baumeister R F,Finkel E J. Adavanced social psychology:The state of the science[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4]耿晓伟,郑全全.自尊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3):243-246.
   [5]Furnham,A,& Cheng H. Perceived parental behavior,self-esteem and happiness[J].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00,35(10):463-470.
   [6]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8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