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设情景 激发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 诚

  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重要摇篮。在初中物理教育中,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需要我们教师做教育的有心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的体会是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在物理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运用故事、生活实例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心理学表明,人对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有较大的需求。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对背后的道理并不知道,即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的然的境地。依据学生的生理状态,顺着学生认识规律,对初二物理引言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景:首先通过开教室的门,引入这门不是普通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我们大家将从这走向物理知识的王国,去探求物理知识的奥妙。再看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健儿拼搏夺冠的情景,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射击――三点一线与光学有关;举重、游泳等与力学有关。物理是有用的,我再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 故事等。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再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实验”以前,首先通过多媒体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它在学生的视觉中形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演示阿基米德定律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物理教学的探索欲望。
  
  二、巧用偶发事件、学生作文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自主探究意识
  
  偶然的一堂课上,我正复习着动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忽然间从外面飞进一只燕子,容不得我半点思考,顷刻间,教室炸开了锅,立刻沸腾起来。“怎么办”,看着燕子不停地上下穿梭,不停地扇动翅膀,我灵机一动,对学生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这位不速之客,看看它在运动中,有什么能量转化?还有哪些物理知识?”正在同学们诧异的同时,燕子终于找到了通路,飞向了外面的世界。大家用自己的大脑回顾着刚才眼睛所看到的“实验”,争先恐后地回答:燕子向上飞时,动能减少,势能增加;在向下飞时,动能增加,势能减少,它不停地扇动翅膀,可能跟频率有关,也可能与平衡有关……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竟然想到了频率与力的平衡,不管他们是否说得全面,我发现,他们的思维在拓展,他们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
  笔者在讲完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几章的知识用一篇作文的形式,将它描述出来。一位学生写道:星期天的早晨,刚睁开睡意蒙蒙的双眸,整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映入了眼帘,这是光的漫反射现象,看到了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回头发现墙上的影子,这又是光的直线传播;走到鱼缸前,欣赏美丽的鱼,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正在思考的过程中,电话铃响了,拿起电话,“你好”“今天的天气好,心情挺好,我们一起去攀登狼山如何?”“好,校门口见!”他是何许人也?告诉你,是音乐告诉我,他是我的朋友小彤。坐在去狼山的车上,发现车外的树木飞速地向后跑去,这里是以车为参照物。那么车的速度到底是多大呢?车行驶的路程?时间?小彤告诉我,可以借助路边的树木。对呀,我开始一边计时,一边数走过的树木,然后,(n-1)L/t算出车的大约速度。正在喜悦之中,忽然听到汽车鸣笛,原来,车已行驶到狼山脚下。正在下车的时候,听到了回声,那么我可以用学过的声学公式计算出鸣笛距离,和听到回声时的距离。到了山上,看到美丽的景色,想留念,然后我们开始拍照,一会儿近景,一会儿远景,运用着物理中所学的透镜成像知识,真是兴奋极了。作文用于物理,是物理更加充满魅力,更加吸引人。
  
  三、通过实验,创设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复杯实验以及利用可口可乐瓶制作的气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学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流出来呢?气球为什么吹不起来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情境教学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等等。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的问题设计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物理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升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海晏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47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