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中学语文指导参与阅读教学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指导参与阅读教学法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展示了新课程阅读教学的特点,突出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指导参与阅读教学法的评价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指导参与阅读教学法来探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指导参与阅读教学法;评价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突出了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意义,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作品产生某些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情操的陶冶和对作品的感悟。由于学生阅读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也就存在差异,况且作品本身多元化,所以过去那种单一的或一成不变的教学思想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新的环境和要求。
  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这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接受来自文本和学生的信息。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既接受教师和阅读文本发来的信息,又是信息输出者,向老师输出信息,而文本是教与学的中介。在思考、探究如何使课堂阅读教学既成为学生体验作品、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又显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新课标的教学指导,构建了一个教师指导参与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法。这种互动的阅读教学方式能使这三者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
  指导参与阅读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教和指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以获取知识,增强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
  用图表简示如下:
  从以上图表不难看出,指导参与阅读教学法将教和学有机分开又互相融合,将指导和参与有机分开又互相融合,注重学生内部交流和师生互相交流。指导参与阅读教学法将课堂变为老师和学生的“讲堂”和“学堂”,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地开发课堂阅读教学空间,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指导参与阅读教学法将教授者和学习者变为发现者和创造者,给学生以个性化阅读和探究阅读的空间。新课程认为,阅读行为的实质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一种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的关系。教师在阅读中是介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人,是引导者、点拨者、启发者、激励者。学生阅读“个性化”,决定了语文课本不仅仅是教本,更是读本,教师不仅仅是教教材,更是用教材。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必须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探究氛围。
  
  (一)指导参与阅读教学法的具体内容及方法
  指导参与阅读教学法是对传统阅读教学法的挑战和颠覆,它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诞生并赋予教学新的视野。其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
  1、整体感知法。教师指导工作为:确定阅读内容及阅读时间,提供整体感知的参考方法。学生参与活动为:运用教师提供的方法或自己独特的方法,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章主旨。师生交流整体感知的方法。
  2、理清思路法。教师指导工作为:提问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提供理清思路的方法。学生参与活动为:运用教师提供的方法或自己独特的方法弄清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师生交流理清思路的方法。
  3、概括要点法。教师指导工作为:确定概括内容(文章或语段),讲解概括要点的方法。学生参与活动为:学生运用方法概括文章或语段的内容要点。师生交流概括要点的方法。
  4、筛选信息法。教师讲解筛选信息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训练。学生带着问题运用所学的方法或自己的方法阅读文章解决问题。师生交流筛选信息的方法。
  5、揣摩语言法。教师提供文章、语段、句子、词语的揣摩方法,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生运用方法或自己的方法阅读相关内容解决问题。师生共同交流揣摩语言的方法。
  6、探讨领会法。教师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供给学生探讨领会的方法,并安排一定的练习。学生运用方法或自己的方法阅读相关内容解决问题。师生交流该方法。
  7、分析评价法。教师提供对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分析评价的方法,并以具体的文章进行训练,要求要以正确的立场、观点评判文章,评价要有理有据,评价要尽量具体,要大处着眼,小处人手。学生根据提示参与阅读。师生交流分析评价法。
  8、读书笔记法。此种方法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较佳方法。教师讲解读书笔记法的重要性,提供学习的方法,并提供文章和书籍训练。学生运用此法或自己的方法,参与到阅读之中。学生互评,师生交流方法。
  9、撰写论文法。此法和读书笔记法都是以写促读的良好方法。教师介绍一般论文的写作方法,并以具体的文章来指导学生通过写论文来阅读文章。学生则反复深入的阅读文章并查阅一定的资料撰写论文。学生互评,师生交流看法观点。
  用图表简示如下: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一种方法的学习情况,并且要注意方法与方法之间的联系。从每一种方法来看,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从这九种方法来看,又是一个更大的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作为一个学生,认真地听学生讲解。学生在教学时,老师可以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轮流讲解自己的方法、体验,并请其中讲解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授课。
  由此可见,指导参与阅读教学法在动态的教学中注重保护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情感体验。而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以学生为本,做引导学生质疑解难的引导者与组织者。
  指导参与阅读教学法充分显示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突出地展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表明语文教学的评价并非只是单一地评教师的教,也并非只评学生的学,而是进行多向的师生互动评价,注重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二)如何进行教学评价
  1、教师对学生和自己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要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评价作用。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

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分别给予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教师在课堂上的恰当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挖掘其内心潜在的动力,使其奋发向上,将内在的动力转化为外在的行动。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对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觉评价,并结合学生反馈的信息,把对自我判断和评价以及改进课堂教学的措施反馈给学生,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是多方面的。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的环境、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动机、教学内容、学生的互动过程、师生的行为等方面进行反思、总结。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后记或教学心得,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使自己在教学上取得长足的进步,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学生对老师和自己的评价。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是给学生提供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为学生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创设条件。所以,当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人后,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评价,都可以畅所欲言,都可以自由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这样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堂评价,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评价意见及时反馈,因势利导,有效地把课堂上不懂的问题逐一解决,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针对阅读课堂教学的特点来制作调查表格,通过收集相关的调查信息来获取学生的评价。教师结合学生的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除了借助评价表来获取课堂教学信息,教师还可以在课后找学生进行个别交谈,获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评价。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掌握知识情况如何,在每人的心中都有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学会自己评价自己,使学生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促使学生向更完善、更完美的方向迈进。通过对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反思,学生不仅知道自己的优势,也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有意识地改进不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针对阅读课堂的特点来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课堂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学生在上完一节课后,能主动地自我反思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投入等。完成这些评价的渠道可以是对形成性练习结果进行反思、总结学习心得等等。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间的多维评价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师评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合作、竞争的意识,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使课堂具有勃勃生机,课堂教学也呈现生命性特征。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建构的指导参与阅读教学法充分展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建了多层次的互动空间,展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魅力。“以评促教”,结合互动教学的互动特点展开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全方位的。互动的课堂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达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是对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评价模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54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