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每册教材,有的单元的后面安排了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及一些“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能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能够让学生再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数学教育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学生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捕捉 “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专家指出,“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决不是唯一的资源。”“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那是教师的业务权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权利,教学时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替换和改造。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枯燥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这节课时,我围绕教学整体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替换,试图体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学活动实践化,增强教学实效。在引入新课是,通过让学生计算数学书与笔记本价钱的和来创设情景。让学生感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自然地引出新课。教科书的第1个例题说明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我选用了师生的年龄关系这一学生比较熟悉的题材为教学内容,这样就把教材的题目替换成学生感兴趣、具有现实性和挑战性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二、创设“生活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与学生的已有知识体验相联系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能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这一课时,两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的机会。第一次是教学例1时,让学生表演营业员收钱、找钱的背景;第二次是教学例3时,同样让学生表演顾客购物付钱、收钱的情景。“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多加几要减去几”、“多减几要加上几”,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这样的表演不仅生动真实、费时不多,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在情趣与算理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也保证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习,个个成为学习主体,创设了良好的课堂环境。
三、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并解决数学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经验之中,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并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这节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计一张统计表,有的学生设计了“四年级二班各小组人数的统计表”、有的设计了“四年级二班各组女生统计表”、“四年级各班人数统计表”、“四年级二班男生统计表”、“个小组家庭住址统计表”等等。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联系自己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都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增强教学实效。
总之,从数学问题出发,寻找联系学生生活的相关实例,将数学教学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生活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57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