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敦煌的早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瑛

  在敦煌,
  风沙很早就醒了,
  像群蛇贴紧地面,
  一边滑动,一边嘶叫。
  
  但沙飞、风啸,
  掩不住乡野大道歌声高;
  白杨梢头又传来一片野鸟啼,
  红柳丛中的渠水哔哔笑。
  
  党河岸边走着一群青年人,
  黄牛背上驮着捆捆树苗;
  莫看每人肩头都有一小片沙漠,
  他们要到瀚海的浪尖上去栽杏种桃。
  
  ……忽然,谁在吹笛子,这么早,
  在田间、树丛?在沙丘、山脚?
  我知道流沙湮不住他们的笛眼,
  漠风也吹不断那憨厚的笑。
  
  哈,走来了,三个孩子,
  笛声回绕着三把铁锹;
  红扑扑的小脸像怒放的牡丹,
  他们要到学校去栽条林阴道。
  
  人说敦煌连早晨也是棕黄色的,
  黄的河水,黄的野云,黄的古堡;
  可为什么透过万里沙帐,我却看见;
  这早晨,湿湿的,青青的,有这么好!
   (选自《红柳集》)
  
  赏析:
  《敦煌的早晨》表现的是艰苦的建设年代青春的旋律。
  治沙造林改造山河,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全国性的绿化祖国活动的主要内容。本诗截取造林者清晨出发路上的一个片断,通过一个个具体画面和场景,因小见大地展示治沙造林、美化家园的生活情景。
  诗的开头,通过写景,交代了全诗的背景。第二节仍是写景,但诗人没有采用第一节的直接描写手法,而是以虚写实,以诗人的主观感受巧妙地展示出一幅经过整治后水清鸟啼人欢唱的美丽图画。接下来,远景写年轻的造林者走上征途的情景,近景写笛声划破清晨宁静的气氛,特定镜头写三个孩子“笛声回绕着三把铁锹”,由此,湿润、葱绿的明天的早晨便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诗作用生动的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创造性地强化诗意。用群蛇爬行姿态比作风沙移动,采用的是明喻,诗人抓住了主客体外部动作形态上的类似,既绘声绘色地描述风沙像群蛇正在贴地爬行的情景,又形象地提出一个惊心的现象:群蛇张开血口嘶叫着,欲把整片良田吞掉,以引起人们的警觉。“莫看每人肩头都有一小片沙漠”,用沙漠来暗示每个造林者肩上都负有治理荒漠的艰巨任务,将本来抽象的言词变得具体化了。
  艰苦的建设年代的青春是什么?毋庸置疑,是沉甸甸的责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09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