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训练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丹
摘要: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不断提高观察能力,从而写出好文章。
关键词:观察事物 观察兴趣 观察方法 观察能力
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但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呢?
一、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高中生已具备了较强的是非分辨能力,他们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欲望,引导他们写出优秀的文章来。课标对各个学段的作文教学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课内落实。课内作文,要求具体,学生各方面都受到约束,往往显得比较被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是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课内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练笔。比如,去年我接了刚入学的两个高一班,除了两周一篇大作文外,我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随笔,隔周抽查一次,并进行讲评。
写随笔,就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的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又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内容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端。有个学生对校园常作细致观察,从景到人,从人到事,连续写了校园生活之一、之二、之三……在随笔里,我看到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也看到了学生因创作热情而引出的观察兴趣。学生不仅有话可写,而且文章更真实,更贴近生活。
同时,在课内作文的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比如,我布置一篇作文《记本班一位最熟悉的同学》,要求大家以班里一位同学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外貌特征进行描绘、刻画,看谁观察得细,写得像。而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抓住自己所写的人的特征来写。
二、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怎样去观察。在观察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不只是“看”。前不久,我在讲授《祝福》时,着重分析了鲁迅对祥林嫂的眼睛的三次描写。初到鲁家时总是“顺着眼”,表现了她的温顺善良;第二次到鲁家时虽还“顺着眼”,但“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表明她精神上受到过巨大的刺激,极度悲伤;在沦为乞丐之后,祥林嫂整个人完全与先前不同了,脸上“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这时的她已濒于死亡,精神麻木,内心受到极大的摧残。鲁迅正是抓住主人公祥林嫂的眼睛,通过对比,写出了人物的悲惨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而后,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记我们学校的一位退休工人老袁。这位工人虽然几年前就退休了,但收发报纸的工作一直承担下来。每天早晨六点半准时把每封信件送至各班,上午八点又准时把报纸、杂志送到各教研组。除星期天外,从未间断过。于是,有的学生着重描写了他的“那副眼镜”;有的却抓住老袁因左腿有毛病而走路不稳的姿势来写;还有的刻意在他的衣着上做文章。于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从每个学生的笔端跃出。这样,学生就慢慢学会了对周围各种事物的“观察”,而不只是“看”。当然,我们在强调学生要注重观察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健康思维去观察。比如,有的学生看到了我们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不正之风,便认为在作文中联系实际就是揭露阴暗面。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我跟学生分析,生活中确实有愚昧落后、勾心斗角,有挫折,也有失败,这些东西不承认不行。但是必须注意:什么才是我们生活的主流?我们决不能让丑恶的东西占据我们的心灵,而应该让我们的生活处处都充满阳光。经过我的引导,许多学生认识到,通过观察写出的东西一方面是起初的,发自内心的;另一方面还应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散文《搏》,记的是他的一位邻居,一个由高考落榜到榜上有名的青年。这位青年去年因两分之差落榜,看着父亲那“佝偻的身躯”,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还有正上初二的小弟弟,他不忍心再复习了。尽管父亲说要去借钱,但他还是怀着一颗歉疚而苦楚的心,带着一大摞高考复习资料,去南方打工了。这一年里,他每日白天打工,晚上挑灯在帐下苦读。一年时间很快过去了,他回来参加了今年的高考,结果省财贸学院的通知书来了。这位学生写道:“他又走了,但这次是全村人送他。在列车开动时,他又看到了父亲那佝偻的身躯,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于是他的眼睛模糊了……”多么感人的场面,又是起初的镜头!后来我问这位学生所写的是不是真事。他说:“这全是我亲眼见的,这位青年就是我的一个堂哥。他走那天,我还特地请假赶回家与他道别,我只想把我看到的记下来。”是的,我们只要留心一下,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会使我们有所发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2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