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交往有效性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堂交往是指作为自由主体的师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相互之间所达成的对话、理解和沟通,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下达到每个人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注重教师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知识接受和情感体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让课堂成为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天地,如何让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这些都是摆在广大一线教师面前的重点问题。本文以课堂交往的有效性为探究重点,从情感领域和教学领域两方面来做具体分析。
一、情感性策略
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有着独立的思想和感情,要提高数学课堂交往的有效性,就不得不关注学生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树立全面观和个体观
学生在年龄、心理等方面都客观的存在差异,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全面观来对待学生,即从学生的各个方面去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同时要将整个班级的学生整体看待,不以异样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其次,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对待学生的学习。当教师角色得到改变,真正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课堂交往就打下了基础。这主要体现在课堂提问和评价中,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以问题的层次性来分别对待在基础上有差异的学生,让他们都能接近最近发展区,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构建有效的课堂交往,就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意识。如在“合并同类项”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了同类项的定义,然后出示以下题目让学生来判断是否是同类项:x与 y、 -3pq与3pq、abc与ac、23与32、 a2与a3,然后让学生来分组讨论并总结其特点,最后由小组汇报后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同类项与系数无关;同类项与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几个数字也是同类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指导学生进行如何区分和查找共同特点,而不是代替学生去进行讲授,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突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形成技能 。
(三)注重非量化评价
教师的评价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按照刺激反应的观点,教师的语言和非语言都将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转变。因此,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一种期望,让学生获得自信和动力;其次,课堂中,教师要多注重语言、动作、表情的使用,以鼓励为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让学生能在课堂中获得一种和教师平等交流的感受,从而进行大胆的提问;最后,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转变以前以“优”、“良”等简单方式的评价,换为指导性的、鼓励式的语言性评价。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方程的作业中,一些同学在步骤上发生了错误,教师在学生错误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以提示性的语言来进行指导,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能明白错在了什么地方,及时去改正。
二、教学过程中的策略
教学是一个互动过程,也是一个整体性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课前的导入、课堂中的问题设置到问题的反馈,再到最后的总结,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
(一)、灵活而规范的导入
师生的关系构建从长远看是贯穿于学生进学校到学生整个的成长过程中的,从课堂教学来看,是融合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过程中的导入不但能起到知识的过渡,更能构建师生的和谐关系。如在“分式”的第一节课中,老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在超市买a斤牛肉用去了100元,你能帮我算算牛肉多少钱一斤吗?”教师如此导入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实际问题,学生为帮助教师解决问题,马上开始动脑,整个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接着教师引入到分式的教学中。
(二)、进行层次性的问题设置
问题是课堂交往有效的办法,师生的沟通更多的是建立在问题机制上的。教师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但在问题的设置过程中,为保证课堂交往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是问题的整体性,即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优生和后进生都能获得回答的机会。同样是在分式的教学中,当学习了分式中分母不能为零,举例让学生判断,适宜用一些简单的例子, 这样的问题在难度上为中,能让全体学生都能根据分式的性质来进行判断。其次是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即遵循由简而难的原则,顺序性的进行提问。
三、问题反馈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一些疑问,如何来将这些疑问进行解答,就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的高低。教师在处理学生疑问的时候,一方面要借助其他学生的力量,让学生们形成互助学习,另一方面要以引导式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解决疑问,让学生从不知到知,获得自主性的知识技能构建。
总之,数学课堂的交往需要教师从理念上进行转变、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以科学的方法来作为指导,从课前到上课,再到课后形成整体性的关系构建,方能起到效果。这也是长期工程,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4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