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创设情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创设情境是每一位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
关键字:新课标 数学教学 创设情境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是“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创设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土壤”,良好的创设情境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创设充满趣味性的、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是新课程着力追求的一个目标。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成为一项有趣活动,让他们真正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二、数学课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1、以实际生活为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知识的建构多数是以实际为基础的,学生因为阅历很浅,所以认知有较大的局限。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要备学生”。所以创设的情境要使学生感兴趣,觉得似曾相识或者就在身边,自然地就有一种亲近感,这样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与教材这一对矛盾的统一。
如:在学习正、负数时,不理解知识的本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我们可以借助实物加以比较、描述,可以利用钟面上的刻度或足球比赛的双方进球数或家庭的收入、支出金额或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走路记录位移等生活实际,去理解概念的本质。在《有理数加法》教学中,如何理解8+(-5)=3 呢?若让学生自己举些实际例子来说明这个式子的正确性,那就更容易理解.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把8看作我原有8元钱,把-5看作我用了5元,则手里还剩下3元钱,故等于3.”通过这个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有了感性的认识。
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创设一些生活中的情境,这样才符合实际生活,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数学的自然、真切,才会满腔热诚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之中去。
2、从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创设情境。
顾汝佐先生曾指出:“情境设计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为教学目标服务,突出知识本身的思考性,促进学生进行思考,理解知识的重难点。如在讲“整式的乘法”中“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知识时,教材上从数学知识:如何计算10 10 引入,同学们都可以利用乘方的意义进行计算。本节就是为教学目标而创设情境的,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达到教学目的,显得自然,精练。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就可以利用书上的引入,不能再有过多的情境引入,学生的思维脉络也是很清楚的,只需要加强公式方面的运用。
3、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也就是一种基于经验的认知建构。因而,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学生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中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通过家长、书本、互联网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这就要求教师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比如:教学“概率和统计”这章节时,学生对于“掷筛子”这实验也接触过,对这一实验,共出现情况是有经验的,在理解这方面的知识时,他可能不完全遵循课本上的客观要求,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数学现实”去创设情境,会起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4、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这一引入的方法,是大多数教师比较贯用的方法。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旧知识的自然延续和升华。用这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自然流畅,既有利于复习旧知识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平行线的性质”这一节课时,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先让学生回顾直线平行的条件,然后设问,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反过来假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新课。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能较好体现知识的迁移过程,有利于实现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轻松,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也要把握好这方面的度,几章节之间知识有紧密的联系时,大都可采用这种创设情境,可达到“复习和引入”一举两得的作用。而且要掌握好引入的时间和容量,做到恰到好处。
5 、运用数学发展的历史,数学体系形成的过程来创设情境。
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可引通过数学徽标的图案,数学发展的历史,或者由古时候人们的生活事史引入,学生会很感兴趣。
再比如,在讲“无理数”时,给学生讲讲无理数是如何发现的,2500多年前,古希腊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其对角线长度并不是有理数,在当时他们认为“万物皆数”的说法被推翻,进而引入了“无理数”,可通过数学知识发展体系,说明“为什么说 不是有理数”这样一个故事引入,有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知识的背景,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6、通过设“疑”,置“错”创设情境
设“疑”、置“错”,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有意识地将“疑”、“错”设在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趣”,“错中生奇”,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角平分线性质”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如何在三条两两相交的公路内部建一个加油站,使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此时,学生因熟悉局限而产生冲突,教师适时的引导:只要学了本节课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了,从而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以上几种创设情境,是我在实践中,亲自实施过的,有成功的情境创设,也有失败的。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方法远不止这些,情境的创设,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同样的情境,因学生的不同,效果可能完全两样,所以情境的创设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要尽可能利用突发的、即席的、真实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合理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引导他们一步一步走向知识的殿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51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