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孟宪红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对课堂教学进行柔性化设计,让人文内涵得到真正的彰显。
  一、遵循新的理念,莫让课堂教学过于程式化
  随着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完全取决于广大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缺乏认识或者在理解上存有偏颇,只关心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忽视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体验。为了应付考试,把本来内容丰富、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过程,简化为“明算理、重练习、成能力”的机械、沉闷的程式化特殊认识活动。
  例如,在教授“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时,有位老师选编了以下2个问题:
  1. 月球距离地球大约3.83×105千米,一家飞机的速度约为8×102千米/小时。如果乘坐此飞机飞行这么远的距离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2. 太阳距离地球大约1.5×108千米,光速约为3×105千米/秒。那么,太阳光射到地球上约需多少秒?
  通过引导计算学生得出的答案是4.8×102小时,500秒。之后,教师便开始进行下一题的讲解。从正常的角度看,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的,教师的指导并未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但是也正因为教师过于关心答案的准确性,忽略了问题本身所要阐述的问题和所要提出的情境。这显然违背了命题者的初衷,或者可以说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过于“刚性化”。反之,如果我们能够在学生得出答案之后,再结合问题情境来加以延伸的话,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大不相同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充分感受到月球与地球之遥远,加深了对光速之快的感受,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增添了人文气息。
  二、学会量体裁衣,倡导柔性化人文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和教师课堂教学的轨迹。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不同的知识内容,将人文化设计融合到教学之中,促使教师在关注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量体裁衣”,才是我们所应该积极倡导的。
  人文教育与数学知识的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而且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躬身实践的习惯和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完“统计”这一章节的内容之后,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了以“环境与人”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统计知识,编写调查报告。我之所以这样来设计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进一步明确数学的生活化。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但掌握了书本知识,还养成了主动钻研及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同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同学们意识到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与进步,使得教材的人文内涵得到了彰显,学生的人文价值得到了体现。最终使得这种柔性的教学设计,真正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进行文化渗透,搭建良好的教学平台
  数学作为悠久的课程学科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而传统的重知识、重结论、轻视从文化角度去研究数学教学的思想,非常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数学素养的提高,很难发挥出数学学科的教育功能与实效。故此,我们应该利用好数学中的教学素材,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在数学传统文化与数学教育现代化之间搭建良好的教育平台。让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身心和人格均能得以点化和润泽。
  例如:勾股定理教学。勾股定理是数学史上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学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勾股定理、会用勾股定理,还要使其了解和实践这一伟大定理的成长之路和证明之路,可以说勾股定理是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辩证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所以,我们应该在学生获得经验和方法的同时,以此为载体,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进而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63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