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析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利丰

  一、阅读要让个性与共性彼此兼顾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新课程引进的一种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它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读文章,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所谓的“独特理解”,并非绝对的或者单纯意义上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简单。因为这句话用在“个性化阅读”上并不是真理,它只是形象地说出了在阅读理解上不同个体存在不同的感悟和认知。
  如果确实读过《哈姆雷特》的原文,你能认同哈姆雷特是一个坚强刚毅的艺术形象吗?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个性是作品所固有的,无论怎么读,都读不出坚强和刚毅。再具体一点,我们学了《祝福》、《阿Q正传》、《老人与海》,每一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都不同,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说,这都是学生富有“个性化”的解读。受知识积累、生活阅历、认识方式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当学生走进文本时,可能会产生种种障碍和不解,或者出现偏差和错误,这都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我们想要追求每个学生的阅读结果都形成各自“精彩纷呈”的个性化感悟。那么,一定要让个性与共性彼此兼顾,加上我们正确的引导才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弄明白每一篇文章的基本属性,首先要提高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这是引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功。若要使学生都能对文本产生“个性化的感悟”,首先要学会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元认知”加以引导,通过关注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方式等,从素质和能力两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真正的个性化的东西,当他们对共性问题有了深层的感悟和理解后,老师再略加点拨,自然就会将他们引入“个性化”阅读理解的轨道,而且真正地有所建树。
  二、个性化阅读不能过于自由化
  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角度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学生越活跃、越自由、气氛越热烈,学生在理解文章方面想法越离奇、越新颖就是他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越强。
  众所周知,课堂上学生兴趣浓郁、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是我们所要追求和达到的教学效果。但是这种理念一旦转换成形式,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和目的。我们要让学生“说话”,要尊重其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但是不能为了追求“个性”而去“放纵”,否则,就会导致课堂上指导功能的弱化。尽管有些时候,我们需要这种“形式”但一定要“乱”得有序、有章法。不能偏离“主航道”,要让学生学会围绕一些共性的问题加以讨论和表达,才能彰显真正意义上的“个性”风采。
  有些时候,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也不是必须刻意追求模式与方法的绝对统一,只要学生的理解符合文本要求和切合实际就可以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哪个学生,只要能对文章赋予不同的理解,并且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大胆的分析,这就是有所创新、有所提高。然而,这也并非代表我们的“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或者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的。一定要让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师的指导相互融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万万不可为了追求“个性”而任由学生发挥。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不能丧失主导功能
  很多时候,一谈到“个性化阅读”的训练,老师就失去了主导地位,把空间留给学生固然是对的,也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如果作为教师一味地顺从学生的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知和理解作品,就会失去教师本身所固有的精深感悟和流畅表达,明明应该点拨之处,却故意和学生绕圈子,这样就会本末倒置。学生不但不能加深理解,而且还会弄得满头雾水。因此,我们既要做学生学习的陪同者,又要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既做观众又当评委,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变得越来越富有深度和广度。
  与此同时,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训练时,应该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年龄特征,再根据文本特点,组织学生参与讨论,首先是要面向全体,再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指导。这样十分有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潜能的开发。
  总之,个性化阅读不仅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更要研究每篇阅读文本的个性。个性化的阅读应与每篇文章特定的思想、情感和基调想吻合。教师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就要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63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