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技能会考”是评价职校的核心手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勇华

  有教育专家指出,职业教育是应试教育失败者的“挽救工程”,职业技能让这些失败者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找回自信,让他们在这里找到人生的新起点。职业教育以技能为特色,让每位走进职校的同学获得一技之长,获取赖以生存的本领。
  一、会考的现状
  会考制度的实施,对学校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和教学质量的检测、评价,起到了积极作用。会考制度具有的导向性,也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克服了教学的随意性,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会考制度已成为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起到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但是,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方案的实施,教育形势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和考试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考制度执行原有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此种发展与需求, 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被忽视,技能部分不突出,只停留在书面答卷上。专业课考核主要通过书面的笔答,动手操作部分无法检测,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部分教学,而忽视实践训练的局面。研究和探索新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改革旧的会考办法,建立新的会考方案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现在职业学校首要安排的是会考课程,几乎参照普高的会考模式,会考科目不是“文化课”就是“专业理论课”,学校为了应付这类考试,把大量的教学时间都安排在这些科目,极大地挤占了专业技能的教学时间,使得职业教学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变成了又一个应试教育的载体。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两三年之后,走向工作岗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职业能力一点都没得到提高,而文化程度也没因为会考而得到加强。职校毕业后,发现自己在职业技能方面也没获得成功,从此他们带着失败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将来。
  反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一些职业教育成熟的国家,他们的毕业生能得到的是年薪100万人民币的工作岗位,有着与教授级别相当的生活水平。这固然有国情不同的因素,但谁能否认与我们现在不重视技能教育没有直接关联呢?君不见在人才市场上,本科生、研究生一大堆,但企业用高新招聘到一个高级技师却如海底捞针,应者廖廖。这说明我国不是缺乏尊重技工的条件,而是缺乏培养技工的土壤,是我们职业教育界还没意识到技能对于职高生在他们职业生涯中的核心地位,是“学而优则仕”在我们心中潜意识的萌发。殊不知在这些文化课学习失败者的面前,我们还硬要他们进行会考,达到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合格率和优秀率,谁不知道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学生对着题库的死记硬背,是学校发动全体教师逼着学生死背出来的。结果是文化课学了两年,不如会考前半个月的突击更有效,会考对学生来说就是半个月的事,完全失去了评价教学质量的价值。
  二、用“技能会考”代替“理论会考”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坚持“以素质为基础、以德育为重点、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提出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教育要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保证必要的实验和社会实践环节,”以及“要改进考试考核方法,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要求,坚持会考制度不动摇,坚持对会考工作的改进和改革,尤其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要改变这些状况必须从会考的制度设计开始改变,用“技能会考”代替现在的“文化课会考”,用“技能会考”的形式主导职校的教学,使职业教育回归到自己的本质。“技能会考”更能够真实地评价和检查一所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果,体现职业学校的特色。有了会考这个指挥棒,技能的加强才会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真正的落实,而不再需要什么文件或者上级检查,它会变为每所学校、每个老师的自觉行为。接下来,工作的重点就是如何设计技能会考的课目,让我们的技能教学内容对学生有实实在在的用处,能为学生今后的生存提供有力的技能支持,让学生受益一生。有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肯定非常积极认真。
  有一种观点,就是我们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多次就业做准备,因此要加强文化课的学习。首先,要为学生的第一次就业做准备,其次,兼顾学生多次就业需求。文化课应强调它的服务功能,为顺利进行专业教学服务,以适度为限,但不能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文化课自成体系,没有考虑到为专业服务,而是参照普通高中的课程模式,为将来的升学和深造做准备。我们在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数学教学为专业教学服务。在专业教学中,需要运用的一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比如数学和预算。在预算教学中,经常需要计算各种形状的面积或体积,很多学生以前在这些方面学得不是很好,甚至有些学生连长方形的面积也不会计算,让人愕然。数学老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要与专业老师进行充分的交流,强化学生在这方面的计算能力,同时掌握数与形的结合,为预算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同时也让数学教学更加有活力、有市场,不会出现“文化课倒下一大片,为专业课储备精力”的情形。有了文化课的服务功能,将极大地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率,可以让专业课老师专心讲授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文化课一旦离开了专业课这个载体,它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就会急速下降,要让本来文化基础就很差的学生学好文化课,只能是我们的一相情愿,最终也不能让学生获益,相反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
  最近教育部发给各省厅的《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要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专业技能课程(含顶岗实习)的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这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职业技能培养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也是针对当前职业学校在职业技能教学方面比较薄弱的现状提出来的,是当前职业学校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目前,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出了校门进入生产一线,基本上什么都不会或只会一点皮毛而已,想要真正顶岗,还得重新培训,社会上很多技能培训都是瞄准这些刚毕业的学生。这不是在打我们职业教育的耳光吗?我们职业学校的主要目标就是教给学生技能的,让学生学到真正的本领,确保毕业后能在社会上立足。要使教育部的精神在学校真正落地生根,实行“技能会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保证,通过会考的制度,让各个学校在技能方面进行竞赛,促使学校安排大量的课时、准备充足的实训设备来保证技能教学,确保技能会考的达标率和优秀率。技能的考核内容和标准要与当前的生产一线无缝对接,应是最新的、能直接应用于生产一线的实用技能。在确定考核内容和标准时,必须要由企业负责技术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来制定,而不要依靠教授级的理论专家,他们制定的内容、标准与生产一线肯定会有很大的距离。学生实训也需严格参照企业的模式,根据工程实际或企业订单设计项目,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学到真功夫。有了这些强有力的技能教学,学生的就业能力会大大提高,我们职业学校的地位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让家长不再认为孩子上职业学校是低人一等的,甚至会出现普通高中的学生争相“叛变”到职业高中的情形。
  三、有“理实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是质量的保证
  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才来实施,好的制度将会变成一句空话。要让学生掌握谋生的核心技术,必须要有技术高超的教师。目前,学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大学直接应聘到中职学校的,很少有机会深入到生产一线学到最新的技术,很多老师都是吃大学的老本或自学成才,但与最新的技术多少会有一定的差距,有些技术甚至是过时的,因此让老师掌握最新的核心技术是非常必要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为专业教师创造条件,为专业老师联系学习、培训的单位,甚至取消专业老师的坐班制度,便于专业教师随时能深入生产一线学习最新的技能。如果有可能,最佳的方法就是允许老师兼职,让专业老师在实践中得到踏踏实实的锻炼,紧跟时代的步伐,可以保证老师教的内容永远是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一体化教学需要一支理论知识和实训经验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是很高的,不仅要求教师具有非常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教材分析能力及过程组合的能力;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更要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否则难以写出优良的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也难以控制,很难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融会贯通。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师,理论和实践就不能真正实现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综合职业能力不仅包括操作技能、理论知识,还包括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全部内容。所以说,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理论丰富、技术高超、具有技巧的专业教师队伍。
  如果有一天我们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掌握了本行业的核心技能,让我们企业的竞争力就会上一个新台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会上一个新台阶,那我们国家的竞争力就会得到提高,我们的学生受益终身,职业学校就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6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