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技速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探索
  “蛟龙”号完成5000米级海试任务返航
  
  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深度5000米以下的位置坐底,并成功安放了中国大洋协会的标志和一个木雕的中国龙,之后完成了海水、海底生物的提取以及锰结核采样等工作。历时近9个小时的下潜取得圆满成功。
  “蛟龙”号一系列海试的最终目标是完成7000米海试,5000米级海试是开展7000米海试的关键阶段。前不久,国际海底管理局已经核准了中国大洋协会提出的位于西南印度洋国际海底区域1万平方千米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申请。按照国际海底管理局的有关规定,一旦签订勘探合同,意味着中国大洋协会将对此区域拥有专属勘探权。未来10年,中国大洋协会将放弃所申请区域面积的75%,恢复为国际海底区域。剩余的25%,即2500平方千米将成为大洋协会最终保留区域,拥有优先商业开采权。“蛟龙”号投入应用后,将在此区域科考、资源环境调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届全民科学素质电视大赛在京圆满闭幕
  
  第四届全民科学素质电视大赛在北京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山西代表队夺得冠军,山东代表队荣获亚军,江苏、河北、甘肃、广东、贵州、吉林6支代表队获得季军。赛题设计丰富多彩。太阳能路灯、龙虾、水龙头、电动汽车、饮用水桶、车用安全气囊等上百件道具一一为参赛选手及观众展示。本次竞赛江苏代表队的参赛组织工作由科学大众杂志社承担。
  
  我国成功发射“海洋2号”卫星
  
  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4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2号”卫星送入太空。“海洋2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主要任务是监测和调查海洋环境,是海洋防灾减灾的重要监测手段。研制“海洋2号”卫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它首次实现精密定轨,定轨的精度达到了厘米级,而且还将首次开展激光通信链路星地试验。“海洋2号”填补了中国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的空白,对厄尔尼诺现象监测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卫星用户为国家海洋局。
  
  能吸收99%以上光线“黑行星”被发现
  
  美国哈佛斯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的研究者发现了一颗能吸收99%以上的光、比煤炭还黑的行星。这颗“黑行星”大约和木星差不多大小,虽然这颗行星的大气被认为含有促进吸收光的物质,但还不足以对这颗行星的黑暗进行充分解释。这成为一个很大的谜团。科学家是在对由开普勒卫星观测的光的反射率数据进行调查后才发现了这颗几乎不反射光线的黑行星。此外,科学家还认为在其大气层里含有容易吸收光线的钠和氧化钛等物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6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