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幼儿园数学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小秋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由于这种抽象性和逻辑性,使得数学在幼儿园课程设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新《纲要》明确阐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其内容和要求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兴趣是学习的动机,而数学对幼儿来说,既比较抽象又枯燥无味,就更谈不上感兴趣了,怎样才能使幼儿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地完成《纲要》中所规定的数学任务呢?
  一、提供必要的操作条件,形成量与质的统一
  操作材料是幼儿数学教育的媒体,教学内容蕴含在其中。一方面教师通过操作材料的提供及其指导,实现对幼儿独立操作的培养;另一方面幼儿通过操作材料的利用,从而获得相应的经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作开始,幼儿期幼儿的思维特点是直觉行动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开始萌芽,他们只有在动手操作时,才能很好地进行思维,促进思维能力,特别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动手操作又迎合了幼儿好动的生理特点,他们常常会长时间地摆弄物品而乐此不疲。
  在活动中幼儿提供的材料首先应能体现所学概念属性特点,如排序材料体现可按什么特征差异排序等;其次材料应便于幼儿操作,易于引起幼儿操作探索的兴趣,如幼儿常见的、熟悉的、喜欢的材料。如纵向比较中,小班幼儿不仅要提供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而且应该让幼儿摆弄的机会多一些,而大班的幼儿则要提供书面一类的操作材料,如粘贴、涂色、记录等操作可多些,而且可以安排每小组一份操作材料,培养孩子的协作能力;横向发展中,能力强的幼儿可提供干扰因素多的材料,能力弱的可提供相对干扰因素少些的。
  二、利用教学游戏,形成学与趣的和谐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针对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根据数学教学内容,设计搜集了大量幼儿感兴趣的数学教学游戏。如学习了“8相邻数”,我就和幼儿一起玩“抢椅子”的游戏,进而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出示8把椅子,请9名幼儿参加游戏,教师击鼓,游戏开始,鼓停,有1名幼儿没有抢到椅子,由此,通过对应比较,得出8比9少1,抢不到椅子的幼儿淘汰出去,椅子和幼儿一样多,拿掉一把椅子,继续游戏,再通过对应比较得出8比7多1。采用多种多样的游戏进行教学,不但可以使犹如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巩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幼儿的比较、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三、充分运用幼儿的各种感官,形成自我与环境的升华
  幼儿周围的环境及日常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数学材料。如:活动室墙壁上的装饰的小花、小草、小动物等经常是我们数学教学活动中点数、加减运算的对象。孩子们看到、听到这些熟悉的东西也成为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就会倍感亲切,非常兴奋,也容易接受。
  四、注重各领域的有机结合,形成数学与各学科的渗透
  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语言故事是幼儿感兴趣的教学形式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针对数学内容要求,我自编了许多既有趣又符合知识要求的故事,并把数学教具作为故事中的道具。这样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如:在数学活动“小小送奶员”中利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述自编时下非常流行的《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故事,边讲故事情节边提问,幼儿边思考边回答,最后老师和幼儿一起解读取奶单和送奶单,练习巩固了数数和序数,完成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效果很好。
  音乐活动与数学学习的整合,实际上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在音乐声中放松心情,以愉悦的情绪接受知识,启发智力,获得对事物较为整体、较为全面、较为生活化的认识过程,从而促进幼儿左右脑的功能协调发展,也同时会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形状、空间位置等特征,体验到事物与数量的关系。例如《一二三四五六七》这首歌曲里就有数数的知识,让幼儿形象、逼真、清楚地感知数数概念。歌曲《数学歌》《拍手歌》可以帮助幼儿学习背诵式计数,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渗透数学学习。
  以上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想法与体会,如何将抽象、单调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通俗易懂且饶有趣味的形式让幼儿接受,今后继续探索的方向,进而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做到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徐苗郎.我的幼儿园数学活动模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7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