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多一点“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 义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诗人臧克家以生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语言要有“味”的道理。其实,这里的“味”不仅仅指“情味”和“趣味”,还应包括“理味”。所谓“理味”,即文章的语言言约而意丰、隽永而警辟,能洞悉社会、透视生活,具有一定的哲理内涵,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心智的开启。
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表达“我”离开故乡时的感触:“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一哲理性的警句已成为至理名言,深沉而隽永,它启示人们要重视实践并为之积极进取,让读者的心灵在咀嚼中受到了熏陶和洗礼。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写作文“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如能参透生活的感悟、凝聚人生的理念、捕捉思想的火花,让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溢于笔端,无疑是作文中的一大亮点,也会在无形之中提升文章的品味。
一、洞察自然,联想人生,阐发深邃的人生哲理。
俗话说“一枝一叶一世界”,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但有时哪怕是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也会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如卑微的小草在庄严的大树旁边并不卑微的,而是昂然挺立,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要坦然面对荣辱与得失,活出自信”的道理;再如外表丑陋的仙人掌,能在艰苦的环境下开出辉煌灿烂的金色花,这就给我们以“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人生启示……所以,我们在描绘自然的过程中,如能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获得的将不仅只是美的享受、情的陶冶,还会有理的启迪。
【片断展示】
……我只一人站在这枣树下望着,它单剩杆子,没有一丝枝芽的绿,也没有一丝果实的红。回首父亲的背影,我不禁又想起它发芽时的一片嫩绿,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以及父亲看着它成长的喜悦和欢笑……
一瞬间我发现:月出于东而落于西,夜发于春而败于秋,得意的也有失意之时。不禁若有所思。
风虽然来,雨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再远。
(王玉《枣树 秋思》)
点评
作者由枣树的生长引发出对人生的思考,文末议论性的语句深富人生哲理,它启发我们要以乐观坚强的心去面对生活,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鼓舞,文章也因此而意味绵长。
二、留心生活,体味人生,提炼独特的人生感悟。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在生命的每一天里,都演绎着许多故事。有些事情,也许看上去很普通、很寻常,但如果你换一种眼光去观察,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你也许会从中感悟出独特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如07年中考佳作《让困难走进心灵》,写“我”从失败的赛场走出,悲伤难过,父亲通过散步时“只有在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的生活现象,告诉“我”朴素的人生哲理:人生只有充满“泥泞”,才会留下生命的“痕迹”。读来让人深受启发。
当然,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思维视角,也会产生出不同的感悟。如以写“放风筝”为例,可从“断了线的风筝往往摔得粉身碎骨”中领悟到“失去约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的道理;也可从“有同伴协助可使风筝放得更好”中领悟到“合作有助于成功”的道理;还可从“只有在逆风中风筝才能飞上天”领悟到“做事并不总是一味地需要顺风顺水,有些时候,恰是逆风才能飞翔”的道理……
【片断展示】
……
终于来到了山顶,四周的树木稀疏了很多,冷风袭击,吹得我身子有些颤抖。一起陪我上山的妈妈轻轻拉过我的手,把我的手放进她的口袋,刹那间,一股暖流蔓延我的全身,妈妈用温柔的声音说:“山上风大,小心别着凉了。”我抬头看着妈妈那透露着关爱的双眼,喜悦地发现,我又找到了一个词――温暖。妈妈的爱,一直围绕着我,这不正是世上最温暖人心的春风吗?
生机、活力、温暖,这些都是春天的代名词啊,我终于找到了这秋日里的春天了,我终于明白,春天不曾离我们远去,只是我们有时太大意,忽视了它的存在。想要找到春天其实很简单,只要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春天将永远不会从我们眼中消失。
(孙心怡《其实很简单》)
点评
作者叙述完在寻觅“春天的踪迹”的几个片断后,篇末由事及理,阐述了对“春天”的理解以及如何去寻找“春天”,这一独特的感悟极富哲理内涵,耐人寻味,文章也因此而立意深刻起来。
三、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表达精辟的人生见解。
在近几年的中考作文试题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题目也越来越多,如“信仰”、“道德”、“财富”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会关注“窗外事”的同时还要学会思考,通过把热点问题放到大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中去认识、去评判,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真谛、社会万象的感悟,对立身处世的道德追求,对社会价值取向的思考。如07年中考佳作《花开有声》,作者取材于“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一热点事件,表达了自己对“伟大”与“平凡”之间关系的认识:“其实,生于世界上,存于宇宙间,你不比别人多,也不比别人少,同顶炎炎烈日,共沐皎皎月辉,心智不缺,心力不乏,只要你用于展示自己的才华、个性及风采,那么,你就没必要去仰视别人。”深刻的见解,精辟的论述,深富哲理内涵,极具冲击力。
【片断展示】
……云南警嫂罗映珍在丈夫罗金勇与毒贩进行殊死搏斗成了“植物人”后,在700个日夜里,她始终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她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在她心中,照顾好丈夫,就是一个妻子的责任。
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通不过这场考验,逃匿了。许多人承受了,自己戴上了荆冠。逃匿的人随着时间消逝了,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承受的人也会消逝,但他们仍然活着,死了也仍然活着,精神使他们不朽。
(楚涵《责任》)
点评
面对“责任”这个社会话题,作者结合大量鲜活事例,以凝练隽永的语句揭示出恪守自己应尽责任的收获及意义,耐人咀嚼,发人深思。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079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