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古轩亭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澄澄

  在绍兴,名人很拥挤,一不留神一抬脚,便踩到了一处历史。这街到那街,不知能路经多少故居遗迹。绍兴像本泛黄的厚重的老书,散发着沉积的墨香。周恩来祖居与贺知章祠望门而对,蔡元培与王羲之相邻而居。走进三味书屋,耳边似乎响起了“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朗朗读书声。一街之隔,冷冷清清的沈园中还萦绕着一个残破了的梦。走在小小绍兴的马路上,有时会突然感到自己成了个文人,满腹锦绣文章。但绍兴之行,真正使我受到震撼的是古轩亭口遗址。由此追溯了一段英雄历史。
  秋瑾似乎就这么一帧照片,于是留给大家的大抵是同一个印象,表情肃穆,鼻梁坚挺,全然不像一水乡女子。且不提手中一把闪着寒光的短刀,那动作架势就足以让人感到逼人的英气。我在绍兴的住处离市中心很近,每天出游乘公交车总要经过城市广场,那儿的十字街中央矗立着一座秋瑾烈士纪念碑,造型古朴,在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中显得巍峨而苍老。隔街与之相对的是一尊洁白的秋瑾塑像,破天荒地把这位女中豪杰塑造成了妩媚少女。身后的石壁上是四个金灿灿的大字:巾帼英雄。
  当初我还纳闷:那条街是绍兴市的繁华所在,有如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这座古老的石碑却偏偏竖在马路中央,像是平白长出来的。后来有一天,我在浓重的暮色中从石碑脚下抬头仰望的一刹那,我突然感到那块并不高大的石柱似有万钧之重,《药》中的场景在眼前闪现。我猛然想到,这里,或许就是古轩亭口。
  第二天,我在马路中央读了碑文,无数辆自行车鸣着震耳的铃从身边擦过。这个石碑立于1933年,由蔡元培撰写碑文,于右任手书。这儿正是绍兴刑场古轩亭口的遗址!
  其实正如我一直以来所想的那样,古轩亭口是一座阁,只是后来阁废了,地名却沿用至今。秋瑾在古轩亭口就义时许多人都流了泪。秋瑾嫁入阀阅之家,温饱不愁,奢华有余,却变卖嫁妆,自筹钱款,赴日留学,由旧式女子脱胎成革命党人。这一切都源于她惊世骇俗的叛逆精神。更令人感动的是,秋瑾从容就义,完全心驰神往。她说,为革命牺牲的志士仁人中没一个女的,这是女界的耻辱。在一个男权世界中,她永不甘自居于弱者,成为妇女中为革命献身的第一人。
  到大通学堂全出于偶然,那日我去兰亭不慎乘错了车,幸亏及时发现跳了下来,却看见秋瑾主持的大通学堂就在眼前。徐锡麟在皖起事失败后,秋瑾被清军围困于此。大片大片的梅怒放着,偌大的庭院竟别无一位游客。一个提着热水瓶的阿姨走来,似很惊讶地问:“来参观吗?这儿没什么好看的。”
  我又想起当我把相机镜头对准秋瑾塑像时,来往路人都用奇怪的眼光打量我,仿佛我是出土文物一般。是啊,古轩亭口已不再是刑场,没什么好看的了。
  有一次,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天,谈生活,谈理想。有几个朋友不约而同地向往嫁给富人,说这样生活可以安逸些。由此,我想到了秋瑾。
  我从绍兴回来就读了夏衍的《秋瑾传》和柯灵的电影剧本。特受震动。也很庆幸没有在别人的漠视中错过几处绍兴名胜。我去越都适逢寒假,大禹陵、兰亭鲜有人迹,至于大通学堂和青藤书屋就更不必说。那本《秋瑾传》躺在旧书摊上也鲜有人问津。也许历史不如酒,日子长了,就过了时。
  但我总觉得,一个女孩子是应该知道点秋瑾的。知道她的叛逆精神,知道她为实现人生价值所作的努力,知道自立对一个女孩是如此重要。
  (上海外国语学校)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在我们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斗争中,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对理想与幸福的理解,他们为理想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他们把一切献给革命事业的革命情操,永远是青年一代学习的楷模。
  秋瑾是其中一员。秋瑾字竟雄,别号“鉴湖女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中国妇女杰出代表,她痛恨在帝国主义、清政府的双重压迫下,中国被“瓜分豆剖”濒于亡国灭种,毅然离家东渡日本,寻求革命道路,后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光复会,在回国与光复会领袖徐锡麟领导的起义中被捕,次日被害于绍兴城内的古轩亭口。
  本文从绍兴的历史文化切入,重点叙写了“我”在古轩亭口瞻仰秋瑾烈士的纪念碑与其塑像,观览秋谨生前革命活动的遗址――大道学堂,追溯秋瑾为推翻清政府所从事的革命活动,以及在古轩亭口英勇就义的悲壮情景,还原一个革命者的形象,展现她做为女性的自立自强、做为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这就是作者观照历史与现实,领略历史文化的深沉所在。
  
  结构点评
  一、浏览绍兴,被绍兴积淀的历史文化底蕴所感染。
  二、古轩亭口缅怀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
  三、反思现实中的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漠视,交待了写作本文的原因。
  
  选材点评
  首先作者在绍兴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中,寻觅到秋瑾,这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女孩子的生活状态的反思后做出的选择,表明了写作本文的动机。
  写秋瑾,选择了一尊塑像和一幅照片,写她由少女脱胎为巾帼英雄――秋瑾人生重大转折。介绍大通堂、古轩亭口以及纪念碑,是写秋瑾起义、被捕、就义――她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贡献出一切乃至生命……总之作者用看似零散的材料,浓缩了秋瑾的一生,还原了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表达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的丰富精神内涵,可以看出小作者选择驾驭材料的功夫。
  
  语言点评
  语言古朴典雅。作者在写作中比较喜欢使用成语、“所”字结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语。
  如相邻而居(邻:名词活用为动词)
  繁华所在(所在:所字结构,表处所。)
  鲜有人问津(鲜:很少。问津:由寻问渡口引申问情况)
  还有“万钧之重”“脱胎”等等,这些词语都有比较多的文言影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18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