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理想种在烈士亭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名片】它是一座红色的三层纪念亭,14年如一日,伫立在桃源县马鬃岭镇刘炎村的山坡上,纪念出生于此的革命烈士、新四军将领刘炎。刘炎纪念亭虽然算不上雄伟壮观,但却有苍松翠柏为邻,青山绿水为伴。英雄已逝,纪念亭承载着家乡老百姓对烈士的无限追思。
时间回到4月5日清明节,刘炎学校五年级的李国忠早早起床,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把红领巾系得端端正正。每年清明節或是刘炎生辰,刘炎村的村民、学校师生都会去刘炎纪念亭悼念。班主任游兰芳告诉大家,今年清明要在纪念亭前上一堂思政课。
李国忠就读的五年级一共38名学生,这一天,大家都带上了白色的纸花,班主任要求大家文明祭扫,白花是同学们用废弃的白纸折成的。
在李国忠眼里,刘炎烈士不像那些传奇故事的主角,更像是一位熟悉的亲人,他成长的小村庄以刘炎的名字命名,就读的小学就叫“刘炎学校”。前些年,从刘炎村走出去的深圳警备区原副司令李元成回到家乡,集资捐建了刘炎学校和刘炎纪念亭,纪念亭离学校不过四五百米,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李国忠一抬头就能望见它。
“你们听长辈讲过哪些刘炎烈士的故事?”思政课从游兰芳老师的提问开始。
“刘炎烈士1926年投身农民运动,那时候他才22岁。他参加过秋收起义,第二、三次反围剿,还参加过长征。”李佳琪大声作答。
“秋收起义时,很多人吃不了苦,半路跑了。有人劝刘炎一起跑,他却说,谁想走谁走,我跟定毛泽东了,共产主义一定会胜利!” 刘鑫抢着回答。
“1946年新四军北上山东时,刘炎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医生要给他注射葡萄糖,却被他拒绝了,他说,葡萄糖这么珍贵,要留给受伤的战士用。” 李国忠的声音很洪亮。
献花、敬礼、诗歌朗诵,悼念仪式庄重而肃穆。一名学生在纸花上写到:“刘炎烈士,感谢您为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我要努力学习,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简短的悼念仪式结束后,刘炎学校校长孙文桃语重心长:刘炎学校就是一所因爱心、奉献而生的学校,希望孩子们记住革命烈士,也希望大家感恩父母、学校、老师,感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
其实在不少学生的心底,最想感谢的人还是老师。刘炎学校留守儿童占大多数,很多孩子四年级就开始寄宿,校长孙文桃和学校的12名老师成了学生的“家长”。天气冷暖变化,他们为学生添衣加被;晚上有孩子生病,他们连夜把学生送去医院;山窝窝里没有补习班,他们牺牲休息时间,不让孩子们的成绩掉队。
老师的无私付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些山里娃娃。在刘炎学校工作了6个年头的游兰芳告诉记者:看似调皮捣蛋的李国忠,每个周末都会帮年迈的爷爷放羊;身材娇小的刘鑫常常为爷爷奶奶做饭,每天带着弟弟上学、辅导弟弟的功课;内向腼腆的李佳琪成了空巢老人向奶奶的“孙女儿”,一有空就去陪她说话聊天。
一座小小的纪念亭,就像一座无声的丰碑,伴随着孩子们成长,在他们心里种下温暖与爱,也埋下理想与信念的种子。思政课的最后,游兰芳让大家谈一谈理想,“将来我要当一名警察,像刘炎烈士一样,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11岁的李国忠立下的志愿,或许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3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