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路忠伟
所谓德育渗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运用教学中的德育技巧,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以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下面,笔者从历史课堂教学和历史课外活动两个方面阐述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材内容不同,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也不同。德育渗透则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诸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感染。
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时,教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二百多名官兵壮烈牺牲。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深受感动,进而树立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理想。
2.教学方法的再现。
不同类型的素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展现。直观教学法,即是通过教具的使用,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人物、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再现出来的教学方法。使用直观教学法,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讲述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时,如果把地动仪、水排、筒车、长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必将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教师情感的熏陶。
情感教学法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通过情感教学,可引起学生的兴趣,燃起学生的热情,激起学生的联想。这种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互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素材,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讲“南京大屠杀”时,教师语言悲愤、深沉、有力,让学生产生对日寇暴行的仇恨,对国力衰弱的沉思,进而让学生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目标。
二、历史课外活动中的德育培养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能力,也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曾开展以下历史课外活动:
1.排演“课本剧”。把课本中感人的历史事件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扮演自己心仪的角色,体验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
2.开展“学史一得”演讲比赛。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使学生产生对家乡、对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3.开展“身边的抗日故事”收集活动。鼓励同学们整理自己身边的抗战小故事,编制成册,在学生中传阅,让同学们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4.利用历史文物进行德育。几年来我校师生共收集了一百多件文物,其中有古币、明清瓷器、汴绣精品、民间剪纸等,另外还有志愿军抗美援朝时使用过的物品等。通过对文物的收集和考证,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将收集的文物分类、编号、考证,书写说明词,然后进行展览。由于文物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真实、可信等特点,易为学生们接受和理解,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5.在节日和纪念日到来之际,提醒学生注意重温历史,加深对历史的感悟,使学生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6.进行参观访问。在学校的支持下,结合春游、秋游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了中牟县烈士陵园、官渡古战场、潘安故里。这样不仅发挥了乡土历史的教育功能,而且寓教于乐,增强了德育效果。
历史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利用礼义廉耻、明礼诚信等儒家思想,可教给学生做人的准则;通过古代优秀科技成果,可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积极进取的爱国热情;学习古战场上纵横驰骋的英雄们,可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重温近代落后挨打的历史耻辱,可让学生明白国家强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从而使他们树立科技创新、建设国家的信念。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只要广大历史教师不断努力,刻苦钻研,就一定会探索出更多的有利于实现历史德育功能的好方法。[G]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86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