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在体验历史中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新见 冯少杰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复杂的历史知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全面提高能力。
  一、实际操作,体验历史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时间”、“空间”等,目的是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实地领会、掌握所学知识。
  如在学习“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我们先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每人准备两三块石头。在课堂上,看着同学们收集的形态各异的大小不等的石块,我们提出问题:你们是怎样得到这些石头的?生A:在乱石中拣到的。生B:用铁锤砸成的。生C:利用石头与石头撞击做成的……我们引导:如果穿越时间的隧道,回到远古时代,这些石块有何作用?生A:可以用它们狩猎。 生B:可以用它们御敌。生C:可用它们分配猎物……我们提问:请同学们模仿一下人类祖先使用这些工具时的情景,看看有何优缺点?生A:便于制造。生B:使用方便。生C:太粗糙,易磨手。生D:不容易携带。生E:不够锋利……我们进一步设疑:为改进工具,应采取哪些措施?生A:通过磨制,使它们平滑、锋利。生B:钻孔便于携带……学生自读教材后,总结:什么是旧石器?什么是新石器?它们之间有何联系?我们启发:通过新旧石器的学习,同学们有何启发?生A: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生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师设计这样的历史课,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实践中、师生互动中,轻松掌握知识,提高动手、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
  二、联系现实,体验历史
  历史反映的是过去的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过程,具有抽象性。教师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使课堂内容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让学生“与历史对话”,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如在学习“北宋经济发展中的瓦子”时,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1)瓦子是怎样的一个场所?(娱乐场所)(2)瓦子的出现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状况?(经济空前发展)(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果你是一位设计师,你将如何设计娱乐中心?这些问题提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生A:我设计的娱乐中心是环境优美型的娱乐中心。中间是人工湖,湖水粼粼,锦鳞游泳;湖岸垂柳依依、鸟语花香。生B:我设计的娱乐中心是健身型的娱乐中心。中间是绿茵场;左有体育馆,内设游泳池、篮球场等;右有健身房,内设舞蹈室等;前有老年活动中心;后有儿童乐园。生C:我设计的娱乐中心是纯娱乐型的娱乐中心。有歌舞厅、棋牌室、网吧等,让人们消除劳累,享受生活……
  教师设计这样的历史课,拉进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关注现实生活,学以致用。
  三、激烈讨论,体验历史
  学生潜能巨大、活力无穷、个性迥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张扬个性、开发潜能。
  如学习“三国鼎立”知识时,我们设计了“试评价诸葛亮”这一问题。生A站起来说:孔明足智多谋,赏罚分明;身居高位,权倾蜀国,家无余财;七擒孟获,五出祁山,病死在两军阵前,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A话音刚落,他的同桌立刻起身反驳:“孔明只可助蜀国割据一方,但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才能,作为一位军事家,孔明无疑是失败的。孔明败在一生处事谨慎,胆小慎微。弱小的蜀国抗击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兵多将广的魏国,仅靠谨慎,如何取胜?”全班同学分成两派,针锋相对,一派支持生A,另一派支持他的同桌,双方争论的“火药味”渐浓。这时,我们适时制止,加以引导:通过大家的讨论,可见孔明是一个既有功又有过的人,我们要辩证地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这样,学生在坦诚、热烈的气氛中,通过多种观点的争论、比较,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走出教室,体验历史
  济宁市是齐鲁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儒家文化的摇篮。济宁市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为学生体验历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利用节假日,教师可组织学生走进曲阜“三孔”,拜访“万世师表、至尊先师”的孔子,聆听这位中国文化奠基人的教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组织学生参观邹城“三孟”,去体验儒家理论中最光彩夺目的民本思想,领略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可组织学生参观九龙山,让学生探讨以此为中心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历史地理原因,开阔学生的视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9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