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教学渗透理想教育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玉发

  摘 要:崇高的理想能引导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但调查显示,在当代高中生中,有少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理想目标,胸无大志,思想认识比较模糊。因此,语文教师要从中学语文教材中,挖掘育人点,对学生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本文重点分析了三个方面:(一)有意识地进行理想教育的渗透,增强德育的针对性。(二)充分挖掘课本中的理想教育素材,增强德育的有效性。(三)练写理想题材的作文,提高德育的引导性。论述了高中语文教学渗透理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点滴做法,旨在打破学科界限,整合语文学科中的德育资源,对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 理想教育 渗透
  
  理想是人生的直接反映,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与促进作用,它能引导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也是人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人生在追求和实现理想中显现其价值。有什么样的人生抱负,将决定什么样的人生轨迹。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爱因斯坦也说:“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的高贵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的正确道路。”现在,许多人都为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但是,也有不少人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让中学生从语文课本中的名人身上学习优秀的品质和人格魅力,以他们为榜样,来激励自己奋发图强,由此克服生活中的许多困难,拥有美好的品格。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文以载道,文道统一,对学生加强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语文教师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理想教育的渗透,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调查显示,在当代中学生中,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主流是健康的、务实的、进取的。学校的教育,为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一次全国性的青少年思想观念的调查中,表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认为“祖国利益高于个人价值”的中学生,占了被调查者的60%以上。同时,调查也发现,理想不明确的竟占35%,放弃的占5%。这些数据告诉我们,虽然多数学生是有理想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理想目标,甚至还有极少数学生未认真思考理想问题,胸无大志,成才观念不明确,思想认识比较模糊。
  由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教育。”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指出:“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他又说:“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因此,语文教师应认真思考,不断探寻、研究和实践,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理想教育的职责。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语文教学中的理想教育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活水”与“宝藏”,增加更多更丰富的内涵。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操作过程中,要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学科关系,有效整合语文学科中的德育资源。充分了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对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培养他们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是教育工作者的重任,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规律,要求教师运用求实、创新和有成效的方法进行理想教育,开展扎实而又生动活泼的理想教育活动,引导中学生逐步树立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从而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语文教师可谓任重道远。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课本中的理想教育素材,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机械地紧跟“形势”,过于空泛,未能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中学生成长的需求,导致理想教育形同虚设,似有若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理想教育的渗透,使理想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已是语文工作者一项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任务。
  语文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呢?我们认为:应在充分挖掘教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客观实际进行学科渗透,巧妙地寓理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利用语文课文所传达的丰富的理想教育的资源,进行积极的、乐观的、昂扬的、向上的情感引导,是语文教师应有的职责。语文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来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美好的理想与情操,在学生心中唤醒理想意识。
  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语文知识的同时,善于挖掘语文课程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寻求恰当的时机,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拓展,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优秀作品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活情景和奋斗事迹,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道路,这些都是我们进行理想教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学要紧紧把握住作品的时代脉搏及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在这些美文美诗的引导下寻求突破口,达到学生心灵的顿悟,从而燃起学生的理想之火,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不要只局限在宏篇大论或典型形象上,要通过平凡的话语、朴素的感情、真实的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内涵,去进行入情入理的渗透。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学习孔子的文章的时候,我们看到,朴素的字句后面就常常闪耀着一种理想之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安贫乐道”的颜回,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君子形象。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论语》,广为国人熟知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可清晰地看出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这是孔子在跟学生一起畅谈理想,孔子“吾与点也”的喟叹,这样一位万世师表的圣人,心中那种“浴乎沂,风乎舞雩”,也对在暮春时节“咏而归”的生活方式心存向往,我们就知道,一切高远的理想,都建立在朴素的起点上。 也就是说,古圣先贤首先站在个人的价值坐标系上,了解了自己心灵的愿望,然后才会有宏大志向在这个世界上有所建树。我们想要建立一个大的人生坐标,在前方的远景处找到一个起点,就让我们从自知之明中去建立心灵的智慧,走进《论语》,也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跨越这千古的沧桑,感受孔子在随性自然中的鼓励,在心灵传递中透露出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一种淡定的、清明的理念,一种内心修养、定力与信念。绝不是放弃对社会的责任,而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那种简朴的单纯的幸福感仍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只要真心地付出自己的辛劳和智慧,就会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
  《短歌行》则是曹操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发出的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并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也坦诚地向世人展现了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全诗前半部分沉郁悲凉,后半部分慷慨激昂。既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曹操传世的千古名篇。对于中学生来说,曹操的那种珍惜时间、积极向上的精神,真诚坦荡的胸怀以及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都是值得他们好好学习的。

  历史上,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经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树起崇高的理想,有为人类进步和解放而奋斗终生的鸿鹄之志。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都是他们在青少年时确立的,理想与立志是成才的动力。陶渊明“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品质;朱自清“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人格;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理想;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等。选入语文课本的许多文章都有中学生学习的理想素材。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影响和教育学生,让他们从课文中学到美好的人格,良好的品质。
  利用教材巧妙渗透理想教育,语文教师应该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善于挖掘语文课程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寻求恰当的时机,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拓展,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理想情操。比如,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作为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远略的政治家,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远大志向,他以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和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乐观性格,写了这首充满豪情壮志、不同凡响的词篇,慷慨激昂地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这篇词作也经常被人们称为“长沙志”。他以“献身革命以救国”为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为壮志,终于成为一位救中国于水火之中的伟大领袖。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从中给学生这样的启迪:理想就是浩瀚海洋中指路的明灯,是漫漫黑夜里渴望的黎明。理想信念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内在需求,是一个人的奋斗方向,实质上也是一个用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观察和认识世界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并决定了你的人生质量。人生的理想,在你不断跌倒与爬起的过程中,决定着你成长的一点一滴。也许完美的表现并不存在,但只要自己心中有理想、有信念,人生就一定会更精彩。
  通过对这些非同寻常的伟人理想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参与思考,平等对话,深层交流,积极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精神,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在人生的困难和坎坷、失败和挫折面前经受考验,战胜自我,自强不息,创造辉煌的业绩,写出优异的人生答卷。
  新教材中还有许多选文涵盖着充盈的理想养分,如,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梭罗的《瓦尔登湖》等,只要教师善于引导、点拨,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时代责任感。我们的语文课将会成为理想教育的光源,辐射出令人瞩目的光芒。
  三、巧借课堂拓展延伸,练写理想题材的作文,提高德育的引导性
  叶圣陶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用精讲的范文指导来“举一反三”,精心设计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德育话题,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多练笔。《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实现学生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写作实践,使教与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作文指导要突出扩充课文内容,既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又使学生受到了理想教育。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值得思考探究的领域。在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的全过程中,挖掘潜能,应抓住理想教育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义正词严又理直气壮,表现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训练有素的良好气质。
  作文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训练使学生学会做人,因而对作文中潜藏的许多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资源,要通过训练进行不断挖掘。写作的过程实质上也是熏陶和感染学生、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过程。应注重题目的内涵,注重新颖性和启发性,并体现其思想性、艺术性和价值性,挖掘思想品德内涵,让学生能在写作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和实践,建构起属于他们自己的理想世界和审美生活,使他们的内心情感逐渐丰富起来,发现教育的温情并尽情地享受它。如,从课堂拓展延伸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空间,教师开发和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把人教版教材选入课文,视为一个生活的载体、一种情感的物化、一方对话的平台。鼓励学生训练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看法,并将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应用到作文中去,写出自己的心声,并进行有创意的表述。如,写“理想”这篇话题作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而且理想都很令人神往,而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并做得更完美,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我们要引导学生弄清“理想”的多层含义。可针对什么是理想、范围大小、重要性、理想的深层内容、如何树立和实现理想、理想与他人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等方面来考虑立意。进行理想经典素材及名人名言的搜集整理,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与说服力。当然,还可以从别的角度来构思成文,如,写成散文、小说、寓言、童话、短剧等。“理想”内容丰富多彩,写作题型多样,可根据命题需要,设计内容,抓住“题眼”,写感受、写心得、写随笔、写学生自己愿写的内容。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范围,让学生表达其真情实感,但应强调思想性,从而挖掘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
  总之,理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其特点是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教师在准备教学时,都应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可以说,理想教育的渗透,是老师教育和学生自我塑造的一个良机。重视理想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就是重视了语文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复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加强理想教育,引导学生用心审视文章的内在情感,让学生情动于中,发之于外,导之以行,使学生在理想熏陶下,完美自己的人生。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真、善、美的重要途径,更是使学生在知识上得以充实和延伸、在情感上得以熏陶和丰富、在人格上得以美化和完善的有效方法。
  让我们记住著名诗人流沙河的诗句吧:“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希望之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进之路。”语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尽可能地把语文上成一门内容最丰富的课程,一门最有潜力的课程,一门最具人文性的课程,塑造更多的有着优秀的人格魅力和伟大志向的学生,让他们成才,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陶元红.“90后”中学生理想信念现状调研报告.中国德育.2011年第7期.
  3.武辉.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语文天地.2011年第5期.
  4.周平湘.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贵州教育科研.2004年第1期.
  5.张小玲.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考试周刊.2010年第34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