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钓”胜于“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平敬芳

  记得有一篇文章写一位垂钓的老者,每天到河边悠闲地钓鱼。但每次所获甚少,有人问他,老人神情气爽地说:“钓胜于鱼。”在大力推行教学改革的今天,“钓胜于鱼”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法的创新,不正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吗?我在从教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深深地体验到:
  首先,新的教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善于探索的时期。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把握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结构,让学生变为课堂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诸多疑问留给学生,这样,在学习中,学生就会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的状况,可以就有关问题去积极思考,大胆想象,阐述自己的想法观点。比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在学生阅读之前,我先提出了几个问题:1.本文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可为什么小说重点刻画的却是菲利普夫妇?2.菲利普夫妇从热切盼于勒,为什么到见于勒时又极力躲于勒?然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有的放矢地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学生们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争抢作答。这样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不仅使学生们理解了小说内容及人物形象,更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比如,教《孔乙己》时,在同学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围绕“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提出疑问: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然后留下时间让学生思考。稍作停顿后,有学生作答:承上启下。我说从小说的内容上来说,“还有哪些作用呢?”同学们纷纷发言:“说明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是个多余的,没有人关心的人”……。通过积极的思考,同学们对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这样,不仅使同学们认识到问题的多面性,也锻炼了其发散思维能力。
  最后,新的教法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过去,写作课上,老师布置文题,很多学生出现下笔无言的状况。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呆板的旧教法使学生平时得不到多方面的锻炼,如:听说训练、信息交流、素材积累等。心中缺乏素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新的教法则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果教师平时能多组织学生搞些这样的活动,如“课前十分钟讲故事’、“演讲比赛’等,确实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而且还可收集更多的写作素材。手头的材料丰富了,再遇到写作课就不会大呼其难了,而是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9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