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方志国
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中,有许多可观察的自然现象,有不少可供探索的物理技术问题,教材中也设置了众多的“小实验”和“实践性练习”。它们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这些小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种很有效的补充形式。运用物理知识,对经常发生而又不被人们注意的一些现象或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对物理和技术的兴趣,密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在物理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此做些探讨。
一、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学生通过课外实验,可以大大丰富感性认识,深化已经掌握的物理知识。课外实验与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延伸。如:在讲完光的直线传播后和小孔成像之后,要求学生课外做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制作针孔相机的小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和小孔成像的原理,以及小孔所成像的特点;在变阻器的教学之后,要求学生做“自制滑动变阻器来控制小灯泡的亮度”的小实验,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这样通过相应的小实验,就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二、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课外小实验是由老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实验。通过实验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掌握的知识,并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例:在压力和压强这节课后,由于学生对压力和压强概念认识不深,往往把两者混为一谈。为此,我设计了下面小实验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在无盖的木盒上糊一张白纸作为支撑物,将半块砖轻轻地平放在白纸上,则白纸能支撑住砖;若将砖轻轻地竖放在白纸上,则白纸破裂,砖落下。通过实验,学生就会对在压力一定时,压强和受力面积成反比的关系,加深了理解,认清了压力和压强两者的区别,从而消除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当然,在区别密度和质量与路程等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时,也可以设计课外小实验的教学方法来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
三、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动脑的能力
学生学习物理感到困难,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会把所学过的知识用来研究具体物理问题。通过课外小实验或观察性实验,可以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结合起来,密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养成善于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例:在摩擦力教学后,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在运动过程中摩擦力有哪些应用?哪些地方应减少摩擦?哪些地方应增大摩擦?通过学生自己亲自观察、讨论、分析,弄清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的特点,使学生能自行解决自行车因摩擦引起的各种故障。又如:在讲解完电功、电功率后,可要求学生观察各种家用电器的品牌来了解他们的额定功率;观察不同功率的灯泡的灯丝粗细来比较它们电阻的大小。
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课外小实验以其小型、灵活、生动、多样等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智力等。例:在讲热现象之后,结合课本中的小实验“纸锅烧水”;在讲杠杆的平衡条件后,结合课本中的小实验“蜡烛跷跷板”……要求学生自己课后动手试验。并选择完成得较好的同学上台表演,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通过课外小试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的有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五、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课外小实验不受大纲、教材的限制,与现代科学技术密切联系,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小实验来迅速接受新的信息,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六、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通过课外实验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把知识传播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课外实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既经济又科学,变废物为器材,可以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例:在讲光学部分知识时,要用到激光演示仪,而这仪器很昂贵,不经济,此时可根据学生手头现有的激光笔等物品,启发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器材来制作简易的光学演示仪,并用它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现象,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养成他们“废物再用”的好习惯。经过老师的指导,充分利用身边的一些简便材料,多开展“低成本实验”。如:简易天平的制作;自制指南针、电铃、电动机等等。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去探索未知世界。当创造和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以上几点说明课外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很重要的,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当前教育改革中,一再强调在教学中要加强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课外小实验在这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些说明课外小实验在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作为物理老师要尽量提供条件,让学生在课外多做些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全面发展的小实验。给学生提供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53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