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互动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志宏
时光如梭,转眼间已从教十七年有余。能赶上教育改革时代,作为课改潮流中的一分子,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作为教师,我认为抓住学生接受新知的课堂,激发他们的智慧,是达到目的的捷径,而课堂教学情景中的师生互动则是最有力的手段。
一、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互动的价值和意义
新课改要求课堂要彻底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主阵地,学生要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成为表演主角。师生正确适当有效的互动将有力推动其展现效果。可是当今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大部分学生不能主动地运用学习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合作交流意识不强,更缺乏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方法和技巧,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部分学生有厌学心理;教师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以讲授方式为主,方法单一,师生平等合作交流观念淡薄,教师间缺乏沟通,只有教师与学生集体间存在一定的直接交流,很少有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互动学习,也无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合作互动。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时,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对象看待,恰恰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蕴藏着的巨大学习能量。
二、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互动的必要性
1.当今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拥有师生互动的课堂。当今学生,尤其是中学生都有一种叛逆心理。这种叛逆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家长和学生受的教育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家长一般赞同、服从教师型的学生,总认为教师让说的做的都是对的,而当今的学生因受新思想的感染,不见得那么信服老师,他们容易辩证地看问题,他们的脑袋当中时时刻刻跳动着挑战的思想火花。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老师的叛逆心理。因为社会信息网越来越宽阔,学生从课堂外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自然对教师的知识会产生怀疑,再加上新时代的青年容易挑战的性格,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时机和老师争论高低,所以课堂上教学的师生互动对当今学生来说就是一次心情上的宣泄,是证明自己实力的一次战争。
2.新形势下的教育离不开师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新的教育改革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成功的教学信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信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心”求新,才能创设一个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教学相长的环境;只有营造了一个接纳、支持性的、宽容的、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才能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轻松愉悦、津津有味、不知疲倦地学习求知,充分发挥其自身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互动的艺术和策略
怎样设计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互动才会出现最佳效果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表以下自己的见解。
1.平等是互动的前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老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小先生”,并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做到师生“心理相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先要做益友。才会实现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
2.创设情境是互动的必要。在课堂中,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得先创设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于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内驱力,培养品维品质,丰富思想情感,提高学习效果。
3.激励是互动的动力。教学要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要激励学生,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四、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互动的误区
教学情境中的如下师生互动是没有效果的,它不是师生双方心灵的交流,认知的沟通。
1.教师一呼学生百应式。这种虚假互动很容易使人想起“堂上一呼阶下百诺”的话,也容易使人联想到居高临下的成语。这种师生互动的“假”就在这里。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某一问题,某一同学做出了正确回答,班内其他同学明明已经知道了这位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教师却还要问:“你们说他回答得对不对啊”。学生齐答:“对”。教师仍不厌其烦的问:“他答得好不好啊”。学生齐答:“好”。诸如此类的还有“这个数字大不大啊”“大”“多不多啊”“多”……这类形式是:教师问的行为引起了学生答的行为,表面上是师生互动,实质上是“装模作样”的互动,浅表层的问题学生未经过思考,没有产生内隐心理活动,不是师生之间持续的、多循环的、深层次的互动。
2.学生分组讨论互动中的娱乐现象。这种互动的特点常常是师生绕开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特点。甚至游离于教材,随兴所致,随心所欲,浮在面上。表面热热闹闹,似在互动,实质仍是假性互动。
3.包装造作的师生互动。教师课前导演排练,精心包装,课堂如法表演。这种虚假互动现象,往往发生在一些教师竞课、上观摩课的时候,课题组认为,这种会产生误导的负效应,绝不允许有这类课的市场。
4.相互问答,千篇一律,多了斧凿,少了自然。有的教师为了突出师生互动,课前又暗示又提示,还找几个成绩好的学生面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互相提问。但在相互提问中,常发现,当一方不能回答对方问题的时候,学生都会千篇一律地回答:“你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回答不了,下课后我们讨论讨论吧”等。
5.教师垄断独裁互动式。交往互动的垄断性主要体现在交往互动的机会上。在师生交往互动过程中,教师因对象不同而给予不同的交往互动机会。从交往互动对象的职务看,教师同学生干部交往互动的机会要多于非干部学生;从交往互动对象的地位看,教师倾向与地位较高家长的孩子进行交往互动,忽视家长地位低的孩子;从成绩看,教师常常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交往互动,而成绩差的却常常被冷落在一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5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