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要因人制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仲元
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手段。根据我教初中语文20年的经验,无论怎样的新潮理论,无论教改多么变幻莫测,可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要因人而施,不同地区、不同素质、不同的学生,不能用同一理论、同一方式而施教。
一、对待素质好的学生
素质好的学生具有学习自觉、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广、思维活跃等优势,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精心设计好“弹性教案”
教案作为指令性课程实施的首道工序,有其较强的预设性、所以要设计出有智慧、有个性、有弹性的教案。
(1)应适合时势,寻找新课程突破口
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写在前面》中有一句这样的描述:“将有一片神奇的天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便是新课程所涉及的范畴,所以教案的主旋律不能偏离其宗。
(2)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着力于显个性、闪思维
设计教案时应避免由一种外加理论来封闭自己,以致变相地剥夺了授课时灵魂深处汩汩涌出的灵泉,要设计出彰显个性的教案。
2.施教中构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我在教学中把着力点放在构建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索的学习方式上,让学生在自动积累、自主实践,自由感悟的过程中形成语文能力。
(1)创设宽松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时,对素质较高的学生我把讲授的时间大幅减少,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讨论和发言的机会,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提高了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意识。
(2)把课讲得简单些
这里的简单并不是浅显易懂,而是精练。这种简单,需要老师和学生的知识量聚集到一定程度,才能进行。
二、对待素质较差的学生
要先把他们的基础打牢,让他们拥有相当多的知识量。
1.根据这些学生基础差、注意力不集中、自觉性不强的特点,我就着眼于一个“序”,解决一个“活”字。
我第一个阶段重点抓汉字的认读、词语的选义、注释训练;第二阶段重点抓语句构造的理解和语意概括能力训练;第三阶段重点抓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归纲训练。这样在第三阶段中就可融入创新教育,学生感到有规可循后,才会激发学习兴趣,领会到语文不难学。
2.让他们与成绩好的学生并轨前行
待差生的知识面增加、兴趣提高后,要让学生迅速进入“综合性”轨道,确保他们在初中第三年与素质好的学生并轨。
我相信,这样因人施教,既不会放弃成绩差的学生,又可以让成绩好的学生先行一步。做到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全过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56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