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福嘉

  当前,课改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课改的深入开展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的问题,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然而这恰恰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当前最亟待解决的就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必须使其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动力,才能有主动探求的意识和愿望,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教学要求下,一定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基本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创设生活情境,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求知。苏霍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找知识的强大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他们暂不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新事物、新观点、新材料,展现得越多,学生的惊讶程度越鲜明,求知兴趣也就越浓厚。数学教学应当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一要求指出了数学教学要能使学生学会用生活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生活,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面向生活的问题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生活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
  二、优化教学组织,启迪学生思维
  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传统的以“教学为中心”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封闭的、简单机械的。教师提前订好课时计划,严格按课本上的知识体系逐点讲授,每个部分、每个教学环节用时多少都安排好,当教师讲好最后一句话,铃响下课,一节好课诞生了,然而这种“教师主演,学生旁观”的教学给我们带来的结果究竟是什么,已是众所周知了,它已成为新世纪难以容忍的教学模式。所以有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针的提出,这是现代教学论获得的重要成果。
  三、开放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比较多地强调数学中的“逻辑性”“演绎性”和“封闭性”,根本忽视了教学的“开放性”。虽然传统重视“逻辑性”演绎性“对学生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有相当大的帮助,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所谓开放性的教学,我认为就是在课堂上采取一种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课堂上既要教基础知识,又要教知识的思想和方法;既要教知识理论,又要教知识的应用,既要教推理、论证,又要教语言以及归纳猜想,;既要教会学生从纸上演算推证得到数学知识,又要教会学生通过实验学会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让学生处在归纳、猜想、推理和应用中实现“做”数学“用”数学,要意识到学生从教师这里得到的应是知识的信息,而不是知识的本身,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只有当信息被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或顺应时才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课堂上教师给出一定的知识信息,由学生自己实践、总结、归纳、猜想形成自己的知识。
  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亲自实践、独立自主、积极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明确指出了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只有与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与经验加以交流、综合、提高,从而取长补短、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敢以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提高合作成效,可将不同学习困难程度的学生整合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使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以模仿、锻炼、提高,从而促使他们深地表达,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教学中,只有善于倡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才能较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才有均等机会享受成功的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着实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才能彻底将“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枯燥、单调、乏味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厌学情绪转变为活泼、主动的良好学习动机,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性目标: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理解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还包括主体参与活动经验的“主观性知识”,并且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交流合作,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激发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体验数学的探索过程及其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而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56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