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画手”的常用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邵建新

  手在人体语言这个“大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手同脸一样能反映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人的第二面孔”。美国画家伯里曼认为:“手被看作是动作的奴隶,但是动作的奴隶却是表达感情的大师。”因而,许多著名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除了“画眼睛”,还十分注重“画手”。
  “画手”可以收到以下几种效果。
  
  一、 表明人物的身份
  
  人类用双手创造了世界,因此,在这个最常见的“劳动工具”上自然留下了各种职业的印记。作家就是通过描写从事各种职业的人的手,来表明人物的身份。如,在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长期在海上漂泊,靠捕捞牡蛎为生,因而他的双手是“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又如,在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卖炭老人为了生计,在终南山上年复一年地伐薪烧炭,所以“两鬓苍苍十指黑”。再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的拳头有“醋钵儿大小”,这突出了他臂力过人、强悍骁勇,为下文写他三拳打死镇关西作了必要的铺垫。
  
  二、 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个人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必然会表现在他的行动中。而手的“表情”可把这种变化、反应表现得更加细致。如,在孙犁的《荷花淀》中,水生的女人听到丈夫要参加大部队的事情,她那正在编席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震动”极为细腻地表现出水生的女人对丈夫依依不舍的情感,“吮”传神地刻画出她不想让丈夫察觉的复杂心理。这种把笔墨透进人物心灵的“画手”方法,使得一个柔情似水、纯真质朴而又深明大义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 反映人物的生活遭遇
  
  在刻画人物时,人们常通过描摹人物的脸部来表现人世沧桑。其实,一双饱经风霜的手也能反映世道艰难,因为手的“容颜”也刻上了生活的印记。如,在莫泊桑的《项链》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弄丢了借来的项链,不得不借债买了一挂项链。等到还清“可怕的债务”时,玛蒂尔德的手已由“粉嫩”变为“通红”。通过玛蒂尔德的手的变化,作家不动声色地讲述了玛蒂尔德经历的“穷人的艰难生活”,将主人公的人生悲剧展现在读者面前。
  下面,结合中学教科书中的例子,为同学们介绍三种“画手”的方法。
  
   一、描摹法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因此,手的“所作所为”是展现一个人的个性的“视窗”。描摹人物的手的动作可以使读者“观手识人”。如,在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在描写“松鼓峰战斗”中战士们的遗体的形态时,就着重描写了他们的手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这一双双手是战士们与敌人浴血搏斗到最后一刻时的战斗姿态,它们如雕塑一样鲜明、突出,使读者自然联想到战士们与敌人搏斗的壮烈情景。在这里,手就是人,这些手的姿态是战斗无比激烈的最好见证,是英勇的战士们的形象展示,是志愿军革命英雄主义的具体写照。
  
   二、特写法
  
   特写法是在描摹法的基础上,更细致地展现手的特征。它如特写镜头一般深入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动作和精神状态。如,在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中,身负重伤的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之际,“双手捧起”夹着火柴的党证,“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然后“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 直指着正北方向”,“它高高地擎着,像一支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作者描写无名战士的手的动作,实质上是为了颂扬他的革命精神。这双手把无名战士忠于革命、忠于党的坚定信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 对比法
  
  人的生活离不开手,一个人的手上记录着生命的历程。把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手的形态进行对比,往往能够深刻地反映出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如,在鲁迅的《故乡》中,“我”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见到少年时的好友闰土,发现他的变化非常大。作者除了描绘闰土眼神的变化之外,还着意描绘了他的那双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红活圆实”与“又粗又笨而且开裂”的手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人产生震动。这双手忠实地记录了闰土二十多年的艰辛生活,形象地概括了闰土从活泼可爱的“小英雄”到“辛苦麻木”的“木偶人”的变化过程。
   总之,精心描绘手的“面貌”,细致刻画手的动作,可以用极少的笔墨勾勒出一个人的特点。同学们在阅读文章时要学会从“手”入手来把握人物,细细品味名家娴熟的“画手”方法,领悟其中的奥妙。同学们在写作时也要以名篇为典范,灵活地运用“画手”的方法,使笔下的人物“活”起来,能够“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91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