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强调个性和创新的现代社会,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的个性化,而担负着人才培养之重任的教师,理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通过因势利导、孵化生成、循序渐进和均衡发展四个环节,使学生的才能和品行获得最佳地发展,为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未来提供条件。
【关键词】因材施教;个性;人才培养
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不同学生,教师宜采用不同方法,即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据权威理论和个人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关于因材施教的浅陋看法。
一、研究学生,洞察学情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公治第五》)在现代,我们方法是:(一)家访。 “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父母虽然对自己的孩子的评价有偏心的成分,但毕竟对孩子的历史最了解。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孩子除长相与父母相似外,性格、思想、观念、喜恶和习惯等也与父母相关。(二)问卷调查和测验。(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四)平时教学多留心。(五)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二、因材施教,精心实施
“因材施教”是在调查学生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各自的材得以发展,包括因势利导、孵化生成、循序渐进和均衡发展四个步骤:
(一)“因势利导”是指对在语文某些方面资质高的学生采取正确引导,使其成为语文尖子。如,喜爱阅读且能力强的学生多对书籍感兴趣,教师要引导,开出阅读书目并适当提要求。具体措施如下:
1.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教学目标基本达标时,让学生参与制定切合个人实际的个性化学习目标。能力强的制定超出一般的目标,通过课外自学向更高水平迈进;能力差的制定低于一般又稍高于本人现有水平的目标,既可通过努力看见自身进步,满足个人成就动机,又能正视与别人的差距,在学习中保持良好心态。个体发展目标不同,评价也就不同。
2.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适合自己的最有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性格、气质、认知风格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如,就认知风格而言,同是背诵,视觉型学生宜默读,听觉型学生宜大声朗读,动觉型学生宜动手;同是识字,场独立型学生适合集中识字,场依存型学生适合分散识字。引导学生扬长时注意避短。如,冲动型学生力求仔细,反省型学生力求快速。
(二)“孵化生成”是指语文学习各方面吃力、表现迟钝的学生,教师应在察材中捕获其资质中某些“苗头”;之后,加以孵化、催化或培育,使其成苗成材。人都知道,有些人本有某种天赋,一般自己也不知,若不被发现,可能一辈子不显露。因此,发现苗头就培育,宁可白花力气,也不能埋没。“孵化生成”就即人常说的“熏陶”。语文各方面都感到吃力,一般是因幼年没受到应有的素质熏陶。教师可以给学生补这一“课”。如:在教室营造语文环境,布置语文气息浓郁的诗文名句黑板报,开展诗歌朗诵会、欣赏会,组织各种语文兴趣活动,看电影电视、听录音节目、交换好书并交流读书经验,让学生摘抄精美诗文……坚持下去,相信必有提高。
(三)“循序渐进”是说“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发展和成材规律,不放任自流,不揠苗助长。“因材施教”虽能使人少走弯路相对较快地成材,但有的人发展较缓慢。何以如此?个体差异使然。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规律,对“大器晚成”的不揠苗助长。具体措施是:
1.分层备课。教学依据学生实际,为不同层次学生分别设计、制定与其相应的教学目标,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不同层次学生达标,使全体学生各尽所能,全面提高。
2.分层授课。依照教学目标起步低层、面向中层、顾及高层。
严格控制教学内容,凡大纲和教材删去的,坚决不教,练习册、复习资料不用,保证学生集中学好课本,用好练习卷中习题。不增加难度。凡大纲规定理解的就不要求运用,要求运用到什么程度就练到什么程度。不降低要求,凡大纲要求掌握的、运用的,一定当堂练习、检测,不满足于讲完例题学生能理解。上课前,指明教学目标ABC,激发学生追求目标;导课时,创设情景,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新授时,把握好教学重难点,重点内容,重点讲解,立即巩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立体教学。难点多设问,降梯度,或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减少思维难度;下课前,检测目标达成情况。同样,在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情感培养和学法指导中,也要有明确的层次。授课时,既要面向全体,更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疑、质疑,进行检测指导。
3.分层练习,课后批阅,量化检测。练习从巩固知识、检查缺漏、培养能力三方面设计。扩大消息反馈面。课堂,中下生发言,暴露问题,优生更正。课后,批阅练习、作业,填补缺漏,介绍思想,指导方法,规范作题、书写,延伸课堂教学。扩大信息反馈点。在教学各环节注意了解学生实际。
4.课外提优补差。通过观察和谈话,深入了解每个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辅导重点,做到有重点有目标。
(四)“均衡发展”是指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它们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使人成为社会生活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古今有成就的人,往往都是能力全面发展的。如:李白、苏轼、张衡。 “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健全的人才,因此,不能忽视使学生的语文的各方面以及语文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均衡发展。
三、几点思考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任何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受教育群体无差别可言。但在目前中国教育背景下,实施“因材施教”有困难:教师没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学习需求;课程资源薄弱,供学生选修资源有限;教师难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情况;分层评价体系未建立起来。因此,全面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56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