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个性 放飞心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给学生“时空”、“自由”、“舞台”,是引导学生走向个性化习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生习作;张扬个性;实践思考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从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看,习作是学生最直接的个性化创造实践活动,习作个性化是习作的较高境界。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高习作水平。笔者通过实践、思考和探索,认为给学生 “时空”、“自由”、“舞台”,是引导学生走向个性化习作的有效途径。
一、给学生个性化习作的“时空”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由此可见,习作教学应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和足够宽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激发习作创新潜能,让其思维的火花自由飞溅,思维的翅膀自由飞翔,形成良性循环。
1.给足够多的时间。当前习作教学一般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短促紧迫的写作时间,容易造成学生情绪的高度紧张,尤其是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同学,更是心慌意乱、焦虑、烦躁,无法让自己思想的野马自由驰骋,何来如泉之思、生花妙笔?何来个性化习作?在这一点上,美国的习作教学很有值得借鉴之处。如美国学生在写《我的父亲》时,并不让他们当堂完成,而是留有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去采访父亲、母亲、祖父,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同事,使他们更了解父亲,于是一篇生动而充满独特感受的个性文便写了出来,相比之下,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去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及组织语言,把紧张的繁重的写作劳动变得轻松了,也消除了畏惧写作的心理。在这样良好的心境里,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大多数代表着自己的水平。往往在某一对刻内触发灵感,灵感一旦产生,就会妙笔生花,具有个性化的习作便会应运而生。
总之,时间充足了,学生在素材积累、习作立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都将有足够的时间考虑,自然也就会写出具有个性的习作来。
2.给足够宽的空间。传统的习作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模式化”倾向,学生写作过程中整个思维活动都必须遵循教师设计好的套路来运行,必须服从于一个规规矩矩的思维框框。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许多极富个性的想法和构思也会遇到老师的当头棒喝而渐渐丧失殆尽。于是,习作时便会出现人云亦云,没有个性的现象。因为学生习作的空间是无限的,生活和思维都是他们有形和无形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息的表达。”所以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宽的空间。
多一点开放,少一点“封闭训练”。习作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必须向生活开放,向大自然开放,向自由表达开放,向口语开放……“封闭训练”多了,必然形成“死框框”。多一些开放,让学生的内心在与大自然现实世界的交合过程中,启迪心智,激起好奇心,关注新鲜事。有了不同的感受,才会有独特的见解,才会有个性化的语言和创造性的表达。
多一点空间,少一点统一要求。多一点要求,学生思维就多一点限制;多一点空间,学生表达就如虎添翼。审题、立意和选材,让学生自主确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对于如何开头、结尾,以及如何过渡、照应等都不作统一要求。语言表达,少一些“规范化”要求,习作本身就像蹒跚学步,不能一开始就有很高的要求。在说真话、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有话就多说,无话就少说。
二、给学生个性化习作的“自由”
袁宏道作诗论文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指出创作要抒发作家个人独有的真情实感、灵心颖悟,充分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打破各种固有的法式和框套,摆脱依傍,自由抒写。古人早就说过:“我笔录我口,我手写我心。”心之所至,文之所至,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因此,习作中应让学生无拘无束,自由写作。
1.写作内容自由。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皆可入文。写什么要让学生自己选择。作文的题目应该让学生有足够大的选择余地,限得太死,选材的范围太狭窄,学生缺乏生活见闻,自然不想写,不愿写,也就写不出有个性的作文。应允许并鼓励学生依照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一定要“有意义”、“记忆,深刻”,哪怕是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可以在笔下自由表现。既可写真善美,也可写假丑恶;既可写真实的生活,也可写合理的想象。
2.表情达意自由。学生对于生活,本来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验、有时激动,有时快乐,有时悯怅,有时感伤……如果给了学生表达的自由,他们就能把自己的这种认识体验真实自由地表现出来,就会出现与众不同的内容、构思和个性语言,形成有个性的习作。作家冰心说过,习作就是“心中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头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在纸上。”决不能让学生说那些没有真实体验的空话、套话,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在自己对生活的自我认识和体验中完成自己个性化的习作。
3.表现形式自由。以往的习作教学,老师偏重于技巧、构思、次序、结构等力面的指导,程式化严重。各种鲜活的思想感情套在千人一面的形式里,必然带来思想的僵化。所以,在习作的表现形式上,应顺应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摆脱习作程式化的严重束缚,力求习作构思的“与众不同”,使具有不同阅历、不同思维特点的活生生的个体去选择最能抒发内心独特感受的表达形式演绎习作。如学生在描写春天景色时,可以采用记叙文形式,可以采用诗歌形式,可以用快板形式,不一而足;有的情感激荡,有的含而不漏,有的夹叙夹议。写出了一篇篇个性十足的习作。
三、给学生个性化习作的“舞台”
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给他们舞台就是给了他们张扬个性的机会。俗话说,生活处处是舞台,要善于发掘其潜在的功能,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1.提供素材积累的土壤。有限的课内阅读必然造成作文语言贫乏。学生“心中千言万语手难写”,无形之中加大了学生“直抒胸臆写个性文”的困难。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等阵地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在引导学生阅读故事、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同时,阅读新鲜活泼的时事报道,包括对科技、文化、教育、经济、政治等多领域的广泛涉猎,从中吸收营养,积累材料,开拓思路。
生活即学校。在生活中寻找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从中搜集习作素材。积极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人主。如开展专题采访、汇报演出、社会公益活动、小制作、绘画、诗朗诵、摄影等比赛,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习作写作的素材。
2.给学生习作展示的天地。学生有强烈的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个性才能的欲望。给他们一点掌声和鼓励就如同给他们注入不竭的动力。让他们将自己的习作展示给同学,也是对他们的肯定和赞许。班上建立诗友会和小作家组,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对一些有个性的习作进行点评,同学们各抒己见,引导有个性的发言。学习园地内设习作专栏,张贴学生有个性的作文。组织学生自己采访、自己编辑班级小报,发表学生自己的文章、展示同学们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深刻的思考。组织学生积极地向校广播站、跟学生有关的报刊投稿,激发他们的兴趣。凡有点滴个性的习作都给他们展示的舞台,让他们的个性更加膨胀,更加张扬。
总之,在习作教学中,只要我们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习作的“时空”、“自由”和“舞台”,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自主习作的空间和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使之无拘无束地习作,自由自在地表达,就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也一定会迎来“百般红紫斗芳菲”、“万紫千红春满园”个性化习作的春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560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