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活用教材,放飞学生想象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今天听了小学五年级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公开课,感受颇深,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上课一定要读透教材,挖掘隐藏在教材背后的学科知识,活用教材,用好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放飞学生想象力!
  这次公开课使用的教材是《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本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组合图形和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是图形面积知识的提升和拓展。要求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既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知识,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通过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提高學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在本课中,教材展示了以下例题:求平面图的面积有多大?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如何把这个基本理念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呢?以下就谈谈我对这道例题的思考。
  一、自主拼图,建立组合图形模型
  课前可以安排学生利用七巧板制作自己喜欢的图案,随后在课堂上展示,这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的。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明白组合图形是由2种或2种以上基本图形组成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法等。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学生先得到组合图形产生的感性认识,增加课程内容的神性感,而且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为下一步探究组合图形面积做好铺垫。
  二、联系生活,体会组合图形必要性
  我们可以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法提出问题:“从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可以找到组合图形?”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让孩子们感受学习组合图形的必要性,也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进行探究式思维的能力。
  三、探究方法,寻求解决问题最优化
  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过程是“独立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这个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了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课堂上,我们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了解用分割法或添补法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基本图形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懂得,为了使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更加简便,无论是采用分割法还是添补法, 都要将图形转化得越简单越好。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分割或添补的图形与所给的条件的关系,得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合适方法,开展本课教学,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下面几种图形转方法。
  1.分割法
  2.添补法
  3.割补法
  (1)
  (2)
  教材关注的是知识点的学习,不一定会把解决问题的所有方法一一列举。如在本课中教材只是展示图开转以下四种方案:
  在活生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捕捉每一位学生独特的个性化思维,并邀请这些学生上讲台利用实物投影仪将自已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全班同学中分享,带动其他学生对教学内容展开思考,从而使所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
  在这个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师不仅仅要对预设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还要重视根据学生的“学”的过程和规律,摒弃头脑中“教材至上”的思想束缚,不要机械地依赖教材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上多预设多种方案,获得更好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课程要求,梳理课堂设计思路,使学生体验拓展性思维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兴趣和能力。
  这也让我想起自己同样教学这个内容时,对教材上的四种方案深入分析、理解、掌握与推理,得到了同样的感性认识,并由得到共识。的确,教材安排是很合理的,虽然教材上的安排完美,但因为篇幅问题举例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而教师也无法预设课堂上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理解例题之后,思维常常会突破教材的限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与思路,应当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当学生超越这些例子的时候,教师就不要以教材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智商,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
  所以,从今天起,我们要做到真正地读懂教材,走出教材,放飞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不让教材仅仅展现的例子影响我们的课堂思维!我们要把教材的预设和教师设计的教学,转变为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然生成的“学”,在这样的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要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即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这将是一个重大的策略性的教育转变,是带有体系意义、根本意义的转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26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