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阅读兴趣 享受阅读快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当前阅读教学出现“泛语文”甚至“去语文”的倾向,教师照本宣科式的分析替代了学生用心的体味;空洞的讲解替代了有效的阅读体验。急功近利的填鸭式阅读教学,结果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解读答案。学生没有深入文本去涵咏感悟,更谈不上快乐体验。
  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真正实现这种对话,学生的自主阅读是根本,用心体会是关键。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促使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学生把阅读内化为一种需要,让他们从作品的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体会到文学的博大精深,让阅读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体验。引导学生快乐阅读、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应该是我们教育者探索和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选择阅读文本,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进学生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最为活跃的因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阅读文本。文本选择要难易适度,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挑选一些时尚流行的科普小品,抒写性灵的散文佳作,讲述成长经历的小说故事,或者启迪人生智慧的哲理短文。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引申课外阅读,如学习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学生被汤姆机智勇敢,调皮可爱的性格吸引,这时可以抓住契机,推荐阅读马克吐温的原文;学生欣赏完湘西纯朴自然的民俗风情,趁机诱导他们阅读沈从文的《边城》。还可以推荐阅读一些报刊杂志,如《扬州晚报》、《语文报》、《读者》等,这些刊物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信息,是学生了解当代社会现状的窗口,也为学生提供了既有知识性,又富含趣味性的良好阅读素材。这些文质兼美、贴近生活的好文章自然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强烈的阅读愿望。
  二、指导阅读方法,体验阅读快乐
  有了兴趣,就能使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欲望。于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就成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阅读过程中如何操作的有关知识和实现操作所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和有关技巧教给学生,使学生对于阅读理解的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训练学生在掌握关键性操作要领的基础上,讲究操作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文章选用恰当的学法,主动地把握理解的契机,深入文本,体验阅读的快乐。当然学法指导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讲究科学,注重循序渐进式的渗透,要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巧妙地点拨学法,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自然领悟并牢固掌握。
  1.激情诵读中体验快乐。朱自清先生说,对于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把作者的言语生动地“复现”为听得到的动人话语,朗读者进行朗读,听者听别人朗读,都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只有反复诵读,从朗读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乐中才能体会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教读《海燕》一文,教师以饱满的情绪、高亢的语音、急迫的节奏、奔放的情感进行范读,然后由学生来读,让学生在听读和美读中感受海燕搏击风浪、高傲飞翔、热切叫喊的壮美形象,从而激发出一种革命预言家的豪情,一种热情的赞美和崇敬。
  诵读还要“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建立在有心阅读基础上的。要是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阅读活动中应十分强调“寻言以明像”。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的画面来。这样才能深入文本,从而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品尝个性阅读的无穷乐趣。
  2.自主品析中感受快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可以抓住文中几处关键而精彩的语句,细细咀嚼,品析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品味出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中有很多用的非常巧妙的词语。如“偷偷”写出了春天来得突然,来得悄然无声;“钻”写出了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从侧面暗示了春天所特有的勃勃生机;“斜织”尽显春雨的神韵,春雨细而密的特点被“斜织”一词描绘得惟妙惟肖;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样的比喻是何等贴切何等巧妙呀!“闹”“润”“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如果要细细考究起来,像这样的妙语,在文中屡屡出现。对于这样的词语,如果全部是教师讲出来,再给学生分析的话,那就跟把东西嚼碎喂给他们没多大差别。所以我教这篇文章时,没有这样做,我先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出认为用得妙的词语,然后说说妙在哪里。这样给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他们交流时,其实是一个深入了解课文的过程。深入理解课文,可以让他们感悟到研究文字的乐趣,让他们领会到文字也可以像音乐,绘画一样给人无限的美丽的享受。语文阅读之乐从巧妙的文字里溢出,充塞了整个语文课堂。
  3.探究质疑中寻找快乐。学贵有疑,疑就是问题。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释疑,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批判性、敏捷性和深刻性。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将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质疑。质疑能发现文章中别人忽略的美,逆向思维能使学生思维更活跃。如我们可以就《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主人公到底是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于勒到底是作者同情的对象,还是批判的对象呢?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提出疑问:鲁提辖真的是一个仗义、豪爽、正义的形象吗?他的行为是不是带有一点儿“暴力”倾向?这是否有损人物的形象?他美的传统意义自然受到质疑。引导学生多去发现教材中独特的审美意象,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会使学生找到文章和生活中更多的与众不同的美,享受到独特的乐趣。
  4.联想想像中创造快乐。想像,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将想像融入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文本里面“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心雕龙》,刘勰),从而可以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会涉及用联想、想像去续写或改写文章,这也正是创造美的表现。续写或改写会使学生的想像力进一步张扬,它能够弥补学生生活空间狭窄的缺陷,丰富事物的内涵,赋予形象极大的审美价值,创造出更形象生动、情真意切的艺术世界。如《孔乙己》课文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可提问:他是怎么死的?你认为如何?然后要求学生以“孔乙己之死”为题,展开想像,为课文写300字左右的续篇。学了《皇帝的新装》,可想像皇帝回宫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学了《奇妙的克隆》让学生设想假如有了克隆人,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写出的文字很有创意,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和一个个奇思妙想呈现在眼前,他们自然会乐在其中,美在其中了。创造思维的核心是想像力,缺乏想像力,就难以有创意。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训练学生去创造生活中属于自己的美,创造出阅读时的个性化的乐趣。
  三、组织阅读活动,拓展阅读乐趣
  为了养成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巩固阅读效果,拓展阅读乐趣,还可以适时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如“设计个性读书笔记”,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先设计一本别具一格的笔记,起上个性创意的名字。要求学生既然读书、就要动笔墨,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摘抄佳词妙句,也可以摘抄精彩片断;可以写出读后感,也可以评点图书内容,一段时间后进行优秀笔记评比。书读得多了,就有了表达的欲望,可以利用每节语文课正式授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走上讲台自由演讲,还可以给每天的内容冠以栏目名称,如周一是“焦点聚集”,周二是“成语快车”,周三是“读书时间”,周四为“诗词赏析”,周五为“个性展示”,这些栏目贴近学生生活,来源于平时阅读积累,学生们兴趣浓郁。通过阅读活动的开展,同学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巩固了阅读效果,探究讨论、合作竞赛中又拓展了学生阅读的乐趣。
  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阅读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只要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维,用心感悟,让学生读并快乐着,就一定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56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