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意识培养点滴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郝桂兰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和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采用问题教学和变式教学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创新意识 问题教学 变式教学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将谈几点关于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同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依据下面两个途径:问题教学和变式教学。
  
  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时在学校当教师,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和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积极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从而获得主动发现的机会。
  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著名教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对于问题,教师应该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教学新的内容之前,最好要安排学生预习,目的在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疑难,并且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称和旋转是初中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开始的教学时,学生很难理解,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先让学生预习,并且尝试制作教具和学具,结合生活实例,来初步理解。课上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制作,配以解说,看看大家谁的理解更准确。这样使得同学们共享了探究成果,相互学习提高。
  2.问题的解决。通常的做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问题是怎样想到的?是什么使我这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纽厄尔与西蒙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过程。问题就是刺激,它对于问题解决者而言是外来信息。问题解决者通过感受器来接受信息。接受信息过程即信息输入过程。它是认知的门户,也是认知的出发点与基础。它是人们(问题解决者)通过感觉器官接受的外界刺激,即感知。感知的主渠道是观察。接着是把信息通过转换,使外界的信息变成主观性的信息。主观性的信息在中心加工器中进行加工,即思维。在加工过程中,其信息不仅来自外来的信息,也来自记忆中的信息。加工后的信息还可贮存。
  
  二、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机械地让学生接受学习,学生就会认为数学单调刻板、枯燥无味。自身就提不起精神,怕学厌学。教师可不断更换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配置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但应保留好对象中的本质因素,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变题型,主题不变;变条件,结论不变;变结论,条件不变;变条件、结论,图形不变;变解法,题目不变等五种思想方法。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加知识的广度;发掘学习潜力,提高知识的深度;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鼓励,重视学生的创新,对求新、求异的学生大加赞赏,对于成功的思路,也应充分肯定、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被激发,学生的创新才会成为一种可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1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