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玖芹

  轮椅上的长沙少年黄舸,一个生命就要走到尽头的男孩,让父亲用三轮摩托车载着他,用3年的时间,走过了82个城市,行程一万七千多公里,为的是向当年30多位给他们汇款的恩人亲口说声“谢谢”。黄舸说了一句话让人震撼:“我觉得,就算这个世上真的有一种药可以治疗我的病,但唯一能够比药更好的,就是我收获了一颗感恩之心。”
  正是这份感恩之心让我们记住了黄舸。
  社会需要感恩的心!然而,时代在变化,感恩的内涵也在变化,21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感恩?我们又该如何弥补感恩文化的缺失呢?
  
  1.浙临渔“5310”号事件
  台风“云娜”肆虐浙江沿海期间,驾驶“浙临渔5310”号船的陈永海等7位渔民,帮助另一艘出了故障的船只――“浙临渔5176”号解困之后,自己却被海上漂浮的蟹笼绳索缠住了螺旋桨叶,失去了动力。而他们呼叫5176船请求救援时,5176船始终没有停下来。最后,“浙临渔5310”号终因风浪太大、船舱进水,7名船员全部遇难。
  ――在我们给小学生讲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时,5310号却扮演了一次东郭先生。
  2.丛飞事件
  深圳青年歌手丛飞捐资助学11年,捐款300多万元供养了170多个贫困孩子读书,自己却交不起女儿的托儿费,还不起购房贷款。他身患绝症期间,负债累累。那些曾经接受丛飞捐助的人却知恩不报,无动于衷,甚至连一句慰问都没有。
  ――丛飞捐资助学是无私的,施恩并不图报。但在这些人看来,受助天经地义,捐助者没有能力了,反而“欠”了他们。这种反差令人叹息,也发人深省。社会需要英雄,但不希望是悲剧式的英雄。
  3.冯志飞事件
  2005年5月13日凌晨2时许,正在北京西三环昆玉河北岸颐源居北门值勤的冯志飞突然听到河边有人喊“救命”,他当即让战友小张坚守岗位,自己快速跑到河边,脱掉衣服和鞋帽奋不顾身跃入水中,向落水者游去。终于在其他战友的协助下,轻生女子被救上岸,而冯志飞却不幸被冰冷的昆玉河水吞噬,遇难时年仅25岁。但是,女子获救后却反问“谁让他救我的”。
  ――有多少人愿意承受这样“费力不讨好”,甚至还被该说声“谢谢”的人报以冷嘲热讽的苦痛?这是怎样的悲哀,怎样的心痛?
  4.高健民事件
  退伍军人高健民,曾在黄继光和邱少云所在部队服役,是“在英雄精神的照耀下成长起来的”汉子。高健民病退后每月只有1200元的退休金,打针吃药和日常开支要花掉一半的费用。剩下的钱,他全部用来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在校学生。高健民20多年倾个人之力先后关怀资助过130多名学生,而这些受助的学生在毕业后,主动与他联系并表示过感谢的还不到10%,多数受助者毕业后杳无音信。
  ――对于某些无情无义之人,这不仅是其卑劣人品的暴露,而且也是对捐助者的侮辱。或许他们根本就不值得捐助,因为他们只知道利己而不懂得爱人。
  5.叶重放事件
  2006年10月28日晚上7时,深圳民治万众家具城前一辆摩托车撞到一个7岁男孩。正经过此地的叶重放出于好心,帮助交通肇事的摩托车司机送伤者去医院。到医院后肇事司机开车逃跑,于是伤者家属坚持认为,叶重放是肇事司机的同乡,是他故意放走肇事司机,要他赔付1109元的医疗费。记者先后两次来到民治街道对此事进行调查,多名受访市民对叶重放的遭遇愤愤不平。事后叶重放也越想越不是味,“明明是帮人做好事,却被当成撞人司机的同伙,反而要赔钱,心里想不通。”
  ――人追逐势力、权威和金钱利益,都可以理解,试问谁不想生活得更好呢?但那些昧着良心损毁别人的人,不知他们考虑过自己今后面对社会将要背负多么沉重的道德诅咒没有?
  
  我们提倡“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的精神,但这并不等于说,接受救助的人可以漠视甚至否认自己得到帮助的事实。
  面临危机的“感恩”
  武汉有位中学生给父亲发短信要钱,内容只有三个字:“父钱儿”,父亲看罢心酸不已。
  关于湖北贫困大学生不懂感恩的报道,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5名受助一年的贫困大学生,因为一年来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
  以至于,河南省慈善总会设立“爱心接力慈善助学基金”,要求受助学生签订“道德协议”,以便在将来参加工作后有能力的情况下,自愿向基金捐助不少于受资助额的善款……
  也才会有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给首批免费师范生都写了一封亲笔信:“一定不要忘记感谢父母和家人,不要忘记感谢老师。希望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出家门,怀着一颗自信的心走进校门。”
  贫困、大学生、企业家、慈善、不感恩、取消资助……一连串的关键词裹挟着慈善真谛、道德准则、社会责任、弱者心理,再次刺激着公众的耳舌,从而风生水起。
  
  正方:表示感恩是必需的
  李同学(接受资助的贫困生):我觉得,社会上的好心人对贫困大学生伸出了援助之手,在感情上,他们也应常联系,汇报学习生活状况。
  鲁同学:现在很多贫困生拿着捐助的钱,不好好学习,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我认为人生在世,要常怀有感恩之心。
  zhaozhengzx:感恩有很多方式,写信、电话问候、默记在心等等。我出生在鄂西北一个贫困家庭,在我上学生涯中,我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我的亲戚、我的老师,还有朋友……说实话,我从来没有忘记他们,我甚至连他们给我的一分一角钱都记得清清楚楚,几年来从没有忘记……
  网友白云腾腾:我是一位老教师,我为这样的学生感到难过啊。是他们没有时间?是他们不知道写什么?都不是,是他们感到人家的帮助是应该的。悲哀啊,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庭。有的家长居然还在辩驳,太让人气愤。我赞成不再资助他们。
  反方:施恩不图报
  乐山师范学院陈老师:我不能认同企业因受助人没及时联系、反馈信息从而取消资助的做法。企业注重的是经济效益,而企业资助贫困学生,是想要提升自身形象,他们觉得投入了财力,得到回报就理所当然;而一旦有同学没有及时与他们联系,即认定这些同学不懂得感恩,这稍显武断。感恩有很多途径,并不一定要在短期时间内,用言语去表达,另外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不需要计较回报。
  浙江省网友:施恩如刻在沙滩上,受恩如刻在磐石上!施恩的人未免有些急功近利了,而受恩之人在强大的媒体的宣传下接受区区2000~3000元人民币资助,又是何等屈辱!所承受的屈辱与获得的小恩小惠是不成正比的,带着屈辱的心还要反复向沽名钓誉者表示感恩,也太为难他们了!施恩之人如果不是怀着平常心去做善事,就请别做!因为你给的只有2000~3000元钱,伤害的却是一个人的尊严!
  南通市网友:我认为这些所谓的企业家,已经被名利冲昏了头脑。区区1000元对他们来说九牛一毛,但是对一个大学生来说,可能关系到他们的终身前途。说白了,企业家们要的倒不是什么感恩,他们真正想要的是充满彩色光环的“名”,如果我是一个受助的大学生,我宁愿放弃也不要这些伪君子的所谓的捐助。雷锋同志做好事不留名,所以他受到亿万人敬仰,他不计较个人名利,但是他的名字将流传万代。
  捐助大学生本来是一件伟大光荣的事情,但是你如果把名利也放进来,它就会失去本来的光环,你再跑出来大喊大叫,它不是自己为自己抹黑。在你们捐助的时候,你们的伟大和仁爱之心已经被万人认可,你们现在的所为岂不是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了。
  编|辑|小|语:众说纷纭的争论从来都是某种观念接近实质和正义的必由之路,我们期望各方观点给读者更多以理性的思考和启示,从而在道德、慈善、责任等理念方面实现某种程度的共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人类社会走向自我完善和道德净化的精神通道。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应对养育我们的自然、包容我们的社会进行感恩。我们都要补上感恩这一课。
  
  《牛津字典》给“感恩”一词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在中国文字中“恩”蕴涵这样的意味:从心、从因,因从口大,乃就其口而扩大之意,亦含有相赖相亲之意,心之所赖所亲者,彼此必有厚德至谊,即他人给我或我给他人之情谊。
  感恩与感恩戴德是有区别的。“感恩文化”如果缺乏信仰来保障,它很容易被混同于“感恩戴德”的臣民心理。所谓“感恩”,更多的是出于对人类一种本性的感激之心,绝非“感谢恩赐”的意思。从人格上来说,感恩者和被感恩者是平等的,只不过出于各种原因前者产生某种匮缺,需要后者的援助。目前社会各界在倡导感恩意识的时候,并没有对两者进行区分。一些领导教训员工要学会“感恩”,否则予以开除,这种把工作机会视为一种“赐予”从而确立的主仆关系,与“感恩文化”相隔十万八千里。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王符
  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
  ――鲁迅
  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 ――洛克
  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 ――尼采
  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居里夫人
  每天我都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着的和死去的人的劳动的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作出同样的贡献。
  ――爱因斯坦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在读硕士周一游:现在感恩之心的缺乏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关。美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有感恩的观念和回馈社会的思想,西方还专门有一个感恩节。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条从道德修养到入世政治的人生路线轨迹,却基本上没有回馈社会、反哺社会的感恩意识。
  著名时评家鄢烈山:不知感恩肯定是一种变态心理。从大的背景讲,自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污染了,没有真情只有利害,变成了利用与被利用、防范与被防范的关系。有些贫困生,小时候怨父母无能,长大后知道了一些制度性因素(如农民工受到的户籍限制),又会怨社会不公,将自己的一切不如意全归咎他人,在这种幽怨心境中,将资助者个人的善意也视为自己不得不忍受的屈辱。这种心理应该说是一种社会病吧。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萧玲: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分析“感恩缺失”背后隐藏的教育问题。首先,我国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太爱包办,正是他们毫无原则的溺爱才“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其次,父母教育这一环脱节后,中小学教育也没能跟上,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把文化课当成了唯一,德育成了喊喊的口号,这使孩子们情感教育上的漏洞更大了;高校则又以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的数量作为衡量尺度,德育老师不但数量少,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微不足道了,大学生几乎进入了情感疏导的荒漠。最后,中国传统的育子观念造成了中国大学生独立意识普遍较差。在西方国家,无论贫富贵贱的孩子,在年满18岁后都是以向父母伸手要钱为耻,而中国的学校和社会却没有给大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养活自己的机会,如勤工助学等,这就使得大学生把向父母伸手当做“理所当然”,感恩无从谈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谭振亚教授: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首先要让他们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然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直至整个社会。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如果你想表达你对别人或生活的感恩,这里介绍几个妥帖和奏效的方法。当然感恩是要来自内心的,所以这些方法只是个提示而已。
  养成感恩的习惯。每天清晨醒来时,我们都要默默地感激已有的生活和所爱的人,当然还包括其他我们的感激的人和事情。
  表达谢意的纸条。如果别人向你寄来一封表达谢意的纸条,你一定会很开心吧!当你表达谢意时,并不需要正式的感谢信(虽然那更棒了),一张小小的卡片(或Email)就可以了,礼轻情意重。
  一个小小的拥抱(在适当的时候)。对你深爱的人,与你共处很长时间的朋友或同事,小小的拥抱,时常可用来表达感恩。
  对每一天怀有感恩。当你每天醒来时,应该这样想:“我真是个幸运的家伙!今天又能安然地起床,而且还有崭新的完美一天。”
  不求回报的小小善意。不要为了私利去做好事,也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留心一下他人,看看他喜欢什么,或者需要什么,然后帮他们做点什么(倒杯咖啡,递下茶水等等)。行动强于话语,说声“谢谢”不如做一件小小善事来回报他。
  一份小小的礼物。并不需要昂贵的礼物,小小的礼物也足够表达你的感恩了。
  列一份你感谢别人的理由。列这样一份清单,表达你对他的感受,为什么喜欢他,或者他帮助了你什么,让你深怀感激。然后将这份清单交给他。
  公开地感谢别人。在一个公开的地方表达你对他们的感谢,如办公室里、在与朋友和家人交谈时、在博客上、在当地报纸、电视上等。
  给他们意外惊喜。小小的惊喜可以使事情变得不一般。
  对不幸也心怀感激。即便生活误解了你,使你遭遇挫折与打击,你也要怀有感恩。你不是去感恩这些伤心的遭遇(虽然这也使你成长),而是去感恩那些一直在你身边的亲人、朋友;你仍有的工作、家庭;生活依然给予你的健康和积极的心态等等。
  
  每个人的一生注定会遇到许多对自己有过不同帮助的人,从心里记住他们,尽力去感谢他们,既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对自己与帮助过自己的人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与鼓舞。
  1.王国军20多年不忘报恩
  连续三天,《宁波日报》《浙江日报》等媒体先后报道了余姚企业家王国军专程北上感谢恩人一家的事件,他不仅出资帮助恩人的遗属改善生活,而且还在恩人李信国工作过的煤矿设立以恩人的名字命名的教育基金。24年前,在王国军身患重病而又无钱治疗时,李信国为王国军这位素不相识的东北大汉(实是宁波知青)出了医药费,并细心服侍120多天,使王国军终于重新站了起来。
  2.唐山农民千里回报
  在全国军民抗击冰雪灾害的过程中,一个感恩的故事让人感动。大年三十这一天,唐山市玉田县八里铺村的13位农民,自发组织、自带干粮、自费包车赶到湖南省郴州市,参加当地民众的抗雪救灾斗争。这13位农民为何要千里迢迢到郴州帮助抗灾呢?他们的回答多少有点出人意料:“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时,如果不是全国人民无私支援我们,能有唐山翻天覆地的变化吗?现在湖南遭了灾,我们也应该支援他们!”
  3.知恩图报 携母求学
  刘芳艳是荆门职业技术学院一名普通的大三学生,她来自宁夏隆德县城郊乡下沟村,14岁时父亲病逝,哥哥离家出走,留下她和双目失明的母亲相依为命。磨难和重负没有使她放弃赡养母亲,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她一边发奋读书,一边干农活和照顾母亲。去年,独自一人在家的母亲摸索着上山砍柴,掉下山崖,摔断了手臂,刘芳艳为此毅然休学,带着母亲到天津打工,边照顾母亲边挣学费。春节后,她带着母亲在学校开始了求学、打工、照顾母亲的生活。在安顿好母亲饮食起居的同时,刘芳艳每天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课余则到学校食堂勤工俭学。刘芳艳自强不息、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不畏艰辛、立志成才的人生追求,在湖北省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感动了社会各界。

  4.带养父回农村支教,自强不息知恩图报
  陈敬道自小丧母,父亲离她而去,是养父陈友才将她一手带大。老陈四处摆地摊,终于供陈敬道考上湖北师范学院,可自己的身体也垮了。陈敬道在离学校十几公里远的农村租了一间房,把瘫痪的养父安顿下来。为了给养父挣医药费,她卖过报纸,发过传单,端过盘子,还同时兼做4份家教。
  毕业时,北京和黄石好几家单位看中了陈敬道。然而陈敬道在学校看到了“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到农村资教3年,每年奖励5000元,期满后可自主择业。她想,这个计划像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又能回报社会,又能照顾养父。
  陈敬道说:“有人不理解我的选择。我的成长得益于社会上很多善良人的帮助,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选择到农村资教的。”
  5.为感恩去西部做大学生志愿者
  王一硕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十几亩地的收入。2000年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面对每年6000元的学费,为了不让父母为难,也为了不使两个妹妹失学,他决定放弃上学,去西安打工。当学院得知他是因交不起学费才没来报到时,迅速为他争取了国家助学贷款,他带着万分的感激迈入大学校门。
  在学校里,领导、老师们一直十分关心王一硕,不仅为他安排勤工助学岗位、为他捐衣捐钱,更激励他要自强不息、不畏艰苦。三年来,无论在教室、图书馆,还是实验室,王一硕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导师张振凌教授为了帮助他,特地安排他到她的实验室打工、做助理、做课题,协助她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在这里,王一硕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也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他深信,贫困只是暂时的,知识会改变命运。王一硕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并被导师推荐到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能到北京工作,这是多少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也是王一硕想都不敢想的大好事。但正在这时,团中央、教育部等四部委向全国高校毕业生发出了志愿服务西部的号召。得到这一消息,他当即就动了心:是国家助学贷款和学校领导、老师的帮助,才使自己由一个打工仔成为了一名大学生。知恩图报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在国家急需人才的时候,自己不能无动于衷。王一硕决定放弃到北京工作的机会,到西部去,为祖国的西部大开发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6.农民与喜鹊
  有一柿子园,亦是喜鹊的栖息地。收获之时,农民们总在枝头留些熟透的柿子给这些精灵。游人说,又大又好的柿子,不摘可惜。农民们回答,这是留给喜鹊的饭菜。结果留在树上的柿子,吸引了许多过冬的喜鹊,它们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直到春天也不肯飞走,来年的柿子因此得了丰收。农民们的感恩之心给了自己意外的收获。
  编后语: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你、欣赏你,并对你充满信心;进而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帮助你、支持你,你的人生与事业必将因此充满“人气”与“机遇”。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上总是昂扬着一种向上的力量!那是因为你不想辜负所有关心你、帮助你的人,所以你才会充满勇气与毅力,风雨无阻,一往无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59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