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记叙文写作五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兴武

  【写作指导】
  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要想写好记叙文,以下五个方面要尽力做到。
  一、物体做标题,也做线索
  物体是指由物质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个体。在记叙文写作中,一定要特别注重以物体为核心,特别注意围绕具体的物体来进行构思和写作。
  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还是写景,构思时要让具体的物体处于文章的核心位置,思路以具体的物体来展开。
  首先,要让文章的标题里凸显所要表现的物体。比如《乡村的风》(许俊文)、《一棵树》(王晓蓉)、《飞翔的古藤》(朱家双)、《母亲的头巾》(荆毅),“风”“树”“古藤”“头巾”这些具体的物体就出现在标题里,人们一看标题便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什么的,第一眼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要以这个具体的物体为线索来构思作文。比如《母亲的头巾》这篇写人的文章,围绕母亲戴头巾、用头巾、摘头巾和换头巾来展开叙述,洋溢的是浓浓的深情。戴头巾,头巾是母亲生命的一部分;儿子落水后,母亲用头巾救起儿子,头巾是生命的支撑;到学校看望渐渐长大的儿子,儿子难为情,母亲摘下头巾,头巾浓缩的是对儿子的理解和爱护;后来,母亲干脆将头巾换成瓜皮帽,头巾体现的是对儿子观点的看重。中国有句俗语叫“儿不嫌母丑”,一条平常的头巾(头巾在这里成为贯穿全文的核心线索),承载的是母亲对儿子深切的依恋,而作者也因为叫母亲摘去头巾而感到深深的内疚。全文因为头巾这一核心线索而结构紧凑,思路流畅,情感真挚动人。
  二、场景呈现做到画面灵动
  写记叙文,一定要注意有真实生动的场景呈现。这里的场景泛指一定场合下的情景。为了使场景的画面灵动,第一,要做到视角流畅。比如:
  天上没有云,蓝色的穹隆覆盖着一望无际的田野。天的蓝色极有层次,从头顶开始,逐渐淡下来,淡下来,到天边与地平线接壤的地方,就成了淡淡的一片青烟。微微的斜风里,那些翠绿的叶子就活动起来。在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上袅袅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蝶落在上面,翩翩起舞。这样一处处处洋溢着生命喜悦的景色里,忽而来这么一株老得可怜的树,像是为了告诉人们,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有终结,就像生死永不分开一样。(王晓蓉《一棵树》)
  作者观察的视角从“天上的头顶”到天边,随即又由天幕到近处的树,视角的转换自然流畅。
  第二,可以加一些小小动作增添情趣。比如:
  穿插在树叶间的红色越来越多,在严寒的冬日早晨给人平添了一丝暖意,而更多的绿叶依旧在茂密的树叶里默默无闻地存活着。原来樟树是春天换季,几乎一夜落尽枯叶,枝头却先孕花蕾,是那种含蓄的花蕾。摸摸,一手的樟木香。捡起地上黄红相间的叶子,闻闻,依旧充满樟木香。于是,我拾起几片,装进口袋,等天气好时,好生晒晒,岂不也是很好的天然熏香吗?(高楚瑶《看一棵香樟树的时间》)
  行文中写了一个拾树叶装进口袋的小小动作,增添了很多情趣。
  三、细节描写综合运用多感官、多修辞,注重虚实结合
  写好细节,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功。那么,如何把细节描写做到极致呢?
  第一,要注意多感官、多修辞综合运用。比如: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线还没来得及舒展开时,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许俊文《乡村的风》)
  这一段细节描写综合运用了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和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文章由此便显得生动形象。
  第二,要注重虚实结合。比如:
  树身很粗,可以想象它过去是怎样的枝繁叶茂。自地以上几十厘米处,叉成两根,粗细极不均匀,都被人齐刷刷地砍了去,结果证明它真的很老很老了,作证的便是那些在切面一圈圈漾开的年轮。细的那根要高出一米多,直直地伸向天空,像是要抓住点什么。是那些泛着金色的灿烂青春么?还是从指间流逝的或快乐或忧伤的日子呢?(王晓蓉《一棵树》)
  作者由树枝要抓住什么,联想到抓住青春、日子,这样由实而虚,不仅文笔优美,而且具有了一定的哲理意味,因而文章便显得特别出彩。
  四、内容力争丰富多彩
  内容丰富是记叙文生动的主要砝码。写作中,可以运用以下三种方式来使文章的内容达到丰富的程度。
  第一,引用并评论。比如:
  秋的画面是最灵动的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以菊为伴,对山当歌,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远山近菊,淡淡的画面,洋溢的是淡淡的真纯与闲情雅趣。杜甫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浑厚的画面,不单单是寂寥,那种广博的胸襟所呈现出的悲壮更是在心间萦回千百次。“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以竹为竿,垂钓秋风江上,天高气爽的意境渲染出他的惬意,也展现出他品性超俗。(文旋《秋颜》)
  作者在写作中引用名人的诗句,并在引用的同时对诗句进行评论,这样,既显示了写作者知识的丰富,也展现了她思想的光芒。
  第二,连接自己的生活。比如:
  蜿蜒的藤在一瞬间无尽地伸展,就像我的人生之路,看不到尽头,无法预知何处是终点。或许我的人生也如这藤一般交错复杂,但我只需保持和藤一样淡泊宁静的心绪,一切就将变得透彻与明亮。站在藤的下面,虽然没有大片的阳光,却有细致的光亮。它告诉我要将大目标切割成小小的几块,一步一步走到生命的巅峰,展翅飞翔。待到垂暮之年时,我也能像古藤那样没有遗憾地保持一种飞翔的姿势,一种仰望的高度。(朱家双《飞翔的古藤》)
  作者在写古藤时,由古藤的伸展,联想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这种由物及己连接自己的生活,不仅体现了写作者的想象力,也表达了他美好的情感,具有一种深切感人的力量。
  第三,插入有典型意义的故事。比如: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做“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许俊文《乡村的风》)
  作者在写乡村的风的过程中,插入了一段往事,文章一下子便具有了一种厚重感,当然,文章也便由此显得丰富多彩了。
  五、开头简洁扣题,结尾含蓄有哲理
  记叙文要注意开头尽量简洁扣题,这样便于集中笔墨展开思路。比如: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等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许俊文《乡村的风》)
  这是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作者开头紧扣文题的“风”着笔,简洁的语句写出了故乡的风的典型特征,为下文围绕“风”展开思路做了极好的铺垫。
  记叙文的结尾更需韵味悠长,为读者展示积极向上的风貌,带来富含哲理的启迪。比如:
  所以,我们要放慢步子,凝神屏气,顺着它们的延展和生长,向高处,向深处探索出去。( 高楚瑶《看一棵香樟树的时间》)
  这是文章的结尾,作者呼吁读者要“向高处,向深处探索出去”,探索即开拓、进取,这样含蓄的表达,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意味隽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60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