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用类阅读文本之调查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桑进林

  【小引】关于调查报告,考生应主要掌握调查报告的定义、特点、类型和写作要求,其中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结构形式、表达方式是考查重点。
  调查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按调查报告的性质和内容,一般可以划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三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知识与财富决定生活满意度与乐观度
  对中国人民基本生活满意度调查在2007年5―6月间完成。样本区分为――大城市5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中小城市5个:保定、宁波、绵阳、锦州、咸阳;农村县7个,分别位于:荆州、保定、宁波、绵阳、锦州、咸阳和江门。样本在各地区均使用等额给样的方法,每县市的预定抽样总量均为300人;使用多段随机抽样方法获得样本家庭,户内合格受访对象为18岁以上且其个人生日离访问日期最近的成年人。本次调查最终获得的成功样本为5584个,其中城市居民为3243人,农村居民为2341人。(调查样本基本构成情况:性别:男占49.6%女50.4%;受教育程度:小学以下占7.6%,小学占15.9%,初中占31.6%,高中/中专/中技占26.5%,大专占10.9%,本科以上占6.9%)
  城乡居民中对当前生活的满意度评价与未来生活水平预期的乐观度呈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对现在生活比较满意的人,对未来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样会更有信心,但如果对现在生活不太满意的人,他们对未来生活改善的信心也低(参见表1、2)。
  交叉分析显示,性别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受教育程度、目前生活水平的档次、个人生活感受和预期的相关性影响则极为显著:小学文化程度对未来生活持悲观预期者为8.6%,持平预期者为23.8%,乐观预期者为42.0%,不确定预期者为25.6%,而在大专文化水平者中,悲观预期仅为4.2%,持平者为15.7%,乐观预期者为70.1%,不确定预期为10.0%;在自己报告属于低档生活水平者中只有34.7%的属于高乐观群体,而在自己报告属于高档生活水平者中达到77.1%的人属于高乐观群体。
  表1:受教育程度与对于未来生活变化预期间的关系。(单位:%)
   小学以下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 本科以上
  悲观 10.8 8.6 6.9 5.3 4.2 2.1
  持平 21.0 23.8 20.1 17.5 15.7 15.2
  乐观 37.1 42.0 53.8 63.8 70.1 74.1
  不确定 31.0 25.6 19.2 13.3 10.0 8.5
  
  表2:自我报告的个人生活水平与对于未来生活变化预期间的关系(单位:%)
   低档 中偏低 中档 中偏高 高档
  悲观 15.1 7.9 3.8 3.4 0
  持平 24.3 22.7 17.5 12.2 11.5
  乐观 34.7 51.7 62.1 73.2 77.1
  不确定 25.8 17.9 16.4 11.1 11.5
  情绪指标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结果,在低于小学文化程度者中茫然(无聊/发愁)者与快乐(愉快/兴奋/浪漫/温馨)者之比为24.3%:8%,小学文化水平者中为26.3%:8.7%,初中为20.5%:9.5%,高中为13.5%:12.4%,大专为10.3%:15.9%,本科以上为4.4%:16%。在生活水平方面,自认属于低档生活水平者中茫然者与快乐者之比为36.4%:4.7%,中偏低档生活水平者为18.8%:9.3%,中档为11%:12.9%,中偏高档为9.3%:16.4%,高档为3.8%:23%。
  在城乡居民总体中,每10个人里大约有4个人感到平静满足,有1个人感到愉快浪漫温馨,有1个人平淡冷漠,有2、3个会无聊、发愁、焦急和紧张,还有个别的会随遇而安。如将所有的情绪大致划分为积极的、中立的和消极的三种,则此三者间的比重约为5:5:1.5。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人群在平静满足、平淡冷漠、紧张感方面的差距不是特别大,而最能体现差异的两类情绪是:无聊发愁和愉快浪漫温馨,这也就是我们在上面提及的茫然与快乐这两类情绪。在所有的情绪中,女性(46.2%)比男性(39.4%)更具平静满足感。城乡之间比较,更可见农村居民的平静满足感稍低于城市居民,而无聊发愁的人群者差不多2倍于市民(参见表3)。这与我国当前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差别是相关的。
  表3:城乡居民当前情绪主要分类选项分布(单位:%)
   总体 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
  平静满足 42.9 45.7 38.9
  无聊发愁 16.5 13.1 21.1
  平淡冷漠 12.2 13.2 10.9
  愉快浪漫 11.1 11.4 10.8
  焦急紧张 7.7 5.4 7.2
  随遇而安 4.4 5.0 3.5
  调查结果说明:知识与财富决定生活满意度与乐观度。
  【方法指导】针对调查报告文体的特点,考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锁定开头,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主要对象、内容。通常在调查报告的开头会有一个类似于消息的导语,借以提示全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以便于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从“对中国人民基本生活满意度调查在2007年5―6月间完成”一句,可确定本文的主题。
  2.关注主体,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注意事件的细节。主体部分是调查报告的中心,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安排上一般采用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
  如果是按照调查报告的顺序、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那么这种结构就是纵式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比较简单,适合线索单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特点是内容连贯,结构条例清晰。
  如果把调查的内容分几个部分来加以叙述和说明,那么这种结构就是横式结构。它是比较常见的结构形式,即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来表述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的问题比较复杂、层次较多的报告内容。
  如果是把两个不同对象对比来写,那么这种结构形式就是对比结构。这种结构形式让人们从自始自终的对比中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以及所产生的不同结果。
  调查报告在结构安排上,不管采用什么结构形式,都要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以便于更好地表现主题。如本文就是横式结构,调查重点在“知识与财富是否决定生活的满意与乐观”,详略得当。
  3.筛选调查者收集或总结的重要数据,精读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精确的数字是用来直接说明观点的,可以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实质,可以增强说服力。统计数字说明观点,精确性较强,且有明确的目的性。如本文三个表格中的数字,是得出结论的重要依据。
  4.整合文中的信息,注意调查报告中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不论是一个材料还是几个材料,我们都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同时也要注意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注意材料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说明观点的。
  调查报告在材料运用过程中,有的是先摆材料后提出观点,有的是先提出观点再用材料加以说明。本文就是先摆材料后提出观点。
  5.鉴赏评价,明确调查报告的基本倾向以及产生的影响。报告的内容针对性较强,它往往是作者观点态度的再现,又与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影响很大。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文章放到当前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尤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要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6.探究感悟,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应更多地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进行一些社会学的原理,关注民生、经济,有时可以从自身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实例分析。
  【设题】
  1.这份调查报告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调查的?是怎样整理、归纳调查所得到的材料的?
  2.本文的开头部分为什么要详细说明样本抽查的形式与方法,在数据材料的运用上,本文有什么特点?请你结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
  3.本文在文末得出了调查的结论:知识与财富决定生活满意与乐观度。有人认为这一结论是在对事实的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并根据大量的数据分析而得出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也有人认为,对生活的满意与乐观度是一个社会综合问题,它应受到诸如经济情况,社会地位,人的心理心态,甚至是社会保障机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单从知识与财富入手不能说明问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本调查报告是通过抽样调查法来进行调查的。抽样时能关注到样本的典型性、区域性、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等各种因素,因此,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所获得的数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整理与归纳所得的材料时,作者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列表,筛选出相关数据说明问题,结合调查的目的,最终得出调查的结论。
  2.调查报告的调查对象应具有典型性,不管从哪方面取材,都必须注意典型性。只有被反映的对象具有典型意义,调查报告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本文开头对样本抽查的形式与方法进行详细的解说,体现的是调查报告的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对抽象方式的详细说明,更能体现作者进行调查时的科学与严谨,所获得的调查结果更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调查报告中所运用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确凿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能虚构,数字必须准确,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这是调查报告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本文的数据均为精确到小数点一位,且通过列表来呈现各组数据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调查报告语言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3.考查“探究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本题答案为不确定的。只要能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分析中能做到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2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