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科类文章阅读指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钟坤

  查阅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阅读理解题中俗称“小阅读”的题目,可以发现,所选材料中以社会科学类文章所占分量较大,内容涉及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美学等不同领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科学类材料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与时下语文界高扬人文精神的思潮一致。笔者由此推测,2007年高考中的“小阅读”选用社会科学类语言材料是很有可能的。
  
  一、 “小阅读”的四个考点
  
  “小阅读”考查的语言运用能力有以下四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一般情况下,每小题对应一个考点,但也有例外,比如在一个考点上设计两道题甚至三道题。有时也会出现超出上述四个考点范围的题目,如2006年浙江卷第8题:
  下面不属于导致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原因的一项是
  A. 广阔的地理范围,造成交往的局限
  B. 落后的旅行手段,造成沟通的不便
  C. 显著的民族差异,导致理解的困难
  D. 迟缓的认识发展,导致研究的滞后
  答案为C。从表面上看,本题属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考点,但解题时还必须归纳内容要点。A、B两项出自第2自然段,A项强调客观因素(即地理障碍),B项强调主观因素(即旅行手段),是同一原因――“人类技术局限”的两个侧面;D项则是对其第二大原因“人类认识发展的迟缓”的概括;这三项无疑是正确的。C项虽然说出了民族之间的差异,是强调“借助于向真正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重要性的一个前提,不属于导致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原因”。因而,笔者要提醒同学们,做题时既要对考点有清醒的把握,又不能死扣考点,应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灵活发挥,尤其要关注其他能力的渗透。
  
  二、 解题步骤
  
  一般说来,解题应分三步:
  第一步,快速阅读。要能掌握材料的基本信息,如中心思想、写作对象、作者观点等。由外文翻译过来的文章,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的差异,阅读起来较为费力,需要从整体出发思考个别复杂句子的含义。
  第二步,审题。审题干时,应明确其对应的是上述四个考点中的哪一个;审选项时,应迅速找到其在原文中的对应语段,如果仅一处不足以落实该选项的信息,尚需找出相应的几处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第三步,答题。筛选、甄别、理解、整合信息点,慎重选出正确答案。
  
  三、 答题例析
  
  (一) 筛选
  答题时,应明确各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的出处,并将两者进行对比,思考选项与原文的信息是否构成对应关系。
  (二) 甄别
  筛选之后要甄别信息点,把握关键词汇和重要语句,分辨出干扰项和正确选项。命题人在设置干扰项时的常用手法如下:
  1. 偷换概念
  如2006年山东卷第6题:
  下列关于“干栏居”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干栏居是巢居的一种较高形式,属宫室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建筑类型
  B. 楼阁建筑应是居室向宫室演化过程中的高级阶段,它的起源就是干栏居
  C. “干栏居”不因上部房屋结构形制取名,而是因为下部架空的桩柱或“干栏”得名
  D. 就整座建筑而言,干栏居形制的建筑并不是一种房屋结构类型
  答案为A。选项D就运用了“移花接木”的干扰手法。原文有“就整座建筑而言,干栏居并不能算作一种结构类型”的信息,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干栏居”一词的重心不在“居”上而在“干栏”上,即“下部架空的桩柱或‘干栏’”。D项却把“干栏居”偷换成“干栏居形制的建筑”,重心显然落在“建筑”上,其意包含了整个建筑。就“干栏居”整个建筑来说,“不是一种房屋结构类型”的说法显然失当。
  2. 错设范围
  多为故意用“都”“全”之类的副词造成范围扩大,或添加不适当的修饰词、限制词造成范围缩小。
  如2006年江苏卷第5题:
  下列关于“木版年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木版年画是用木版印刷的年画,是一种年俗艺术
  B. 木版年画是由于民俗的需求才真正确立起来的画种
  C. 木版年画从思想内容上说,都是理想主义的图画
  D. 木版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答案为C。C项添加了“都”一词,把木版年画统统归入“理想主义的图画”,显然犯了“错设范围”的错误,与原文提供的信息相悖。因此,同学们对材料和选项中“全”“都”“一概”“凡是”等表示范围的副词要保持高度敏感。
  3. 曲解句意
  如2006年天津卷第5题:
  下列对“教育社会”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能够满足每个人为适应生活而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需求
  B. 每个人都可以当教员,但首先需要当学员
  C. 学习可以通过各种非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
  D. 现代教育传播手段、文化娱乐活动等发挥出比以往更大的教育作用
  答案为B。原文中,与B项相对应的信息是:“每一个人轮流当教员和学员”。“轮流”是轮番、互换的意思,意即教员可以做学员、学员也可以做教员,类似中国古代“教学相长”的说法,而B项却将之曲解为“首先”与“然后”的时间顺序关系。
  4. 无中生有
  如2004年全国卷Ⅲ第10题: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 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 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 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答案为A。B项中出现的“民族自治权”的信息,整篇文章都未曾涉及,可视为“无中生有”的选项。
  5. 淆乱因果关系
  通常表现为颠倒因果关系和强加因果关系两种形式。
  如上例(2004年全国卷Ⅲ第10题)中的C项认为,“边茶贸易”的兴起与“茶马古道”的消亡构成因果关系;而原文中相应的信息为:“边茶贸易”取代了“茶马古道”,两者是前后顺序关系,并非因果关系。这是淆乱因果关系的典型例题。
  (三) 理解
  1. 透过现象看本质
  如2004年全国卷Ⅱ第7题:
  根据文意,下列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 古人在石梁上刻画的石鱼,记录了1200年来长江的枯水位
  B. 石梁上许多古代诗文碑刻反映了石鱼的出水时间和距离枯水线的尺度
  C. 为探索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D. 石梁上反映长江水位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
  答案为D。D项的内容出自文中第1自然段,与原文有关信息相符合,但它描绘的是白鹤梁的“艺术欣赏”价值,不属于水文资料价值,因此不能算作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水文站”的原因。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发现干扰项与题目要求的不相符处,快速找出答案。
  2. 清醒把握对原文信息“换一种说法”的选项
  如2006年浙江卷第9题:
  下面对“人类多样性”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及其在年龄、性别、性格等方面的不同
  B. 人类的不同起源和人们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独特看法
  C. 民风习俗的差异和对“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民族的认同
  D. 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及其独特的行为方式
  答案为D。D项和原文中“相当多的欧洲人才开始认为这类人的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是完全相关的”的信息初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仔细推敲就会发现,D项只是对原文的信息换了一种说法。“这类人”从文章脉络上看显然是指“澳大利亚、亚马孙森林、北极的北美原住民等”,也即“不同的民族”;“行为”也即他们各自“独特的行为方式”;“对他们自身的理解”是指那些民族对自身的认识(包括神话的、宗教的、自然意义上的等等),也即不同民族形成的各自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相关”一词则强调了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决定了多样的民族行为方式。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对“换一种说法”的选项保持清醒的认识。
  (四) 整合
  社科类文章,特别是有关艺术评论、美学、哲学等内容的文章往往比较复杂,答题时必须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
  如2005年北京卷第15题:
  根据《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从表演体系来说,与其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B. 布莱希特体系
  C. 梅兰芳体系
  D. 写意体系
  答案为A。答题时,同学们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必须对文中信息加以梳理、整合,迅速而准确地筛选出有关四种体系各自特征的信息,然后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比如对电视剧的基本认知,再加以甄别、对号入座,最后确定答案。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因为这种推断不是只依据某一点知识就可以作出的,整合能力和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作出合理的推断十分重要。因此,同学们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50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