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考社科文阅读中的文体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秋达

  基于以下三方面的理由:一是高考现代文中的社科文阅读的命题依据是《考纲》,而《考纲》将其考核层级分为理解――分析――鉴赏――评价,但命题常常是以理解分析为主。二是命题者就选中的命题素材,往往对其进行删削、整合,使之符合相对规范的社科文样式;在具体编制题目时,将本大题一组题目视为一个有机的体系,要求考生借助整体理解入手。三是社科类与自然科学类现代文,其表现为文体特征的主旨、材料、结构、语言等呈现的形式又有所不同。如此,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充分借助文体特征来理解文本,就成了有效回答问题的重要因素。
  
  一、解题指导
  
  (一)社科类文章
  社科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类社会现象的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等学科的文章。不妨以2005年全国卷(甲)题二为例,来分析其文体特征。
  1.结构方式――提出观点,用佐证观点来结构文章:
  第1节引出话题:商代城邑遗址的发现,引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第2节引出观点之一:中条山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
  佐证观点包括:古代习称――华夏与中条山有关;历史文献――夏朝的地城,跨越中条山南北;专家撰文――中条山脉的资源支撑了夏的兴旺。
  下不一一例举。
  2.语言表达――科学性、准确性为主兼及形象性、生动性,关注语义的唯一性。
  3.过程展开――按议论文模式展开,强调观点与论据一致性。
  由此决定了设题的角度,立足于理解、分析,具体来看:第5题考查论点与论据的一致性;第6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及语言表述准确性的把握;第7题考核论点与论据一致性、条件与判断的必然性。
  以2004年全国卷(二)题二《白鹤梁》为例:
  1.考核层级:理解分析为主。
  2.涉及对象:文物保护。
  3.结构方式:白鹤梁及科学、文物价值(1节)→亟待保护的原因(2节)→各保护方案优劣比较及最终采取的保护方案。
  4.语言表达:强调准确性,关注语义的唯一性。
  设题角度:第7、8题均考查原因与结果相关性,也可视为观点与论据的一致性;第9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唯一性的把握;第10题考察对论点与论据相关性,条件与判断间的必然性的把握。
  以上可见,社科文的设题与解答与其文体特征始终密切关联,善于从文本的文体特征入手,快速有效地作出判断选择便成了可能。
  
  (二)自然科学类文章
  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以2006年四川卷题二《溴甲烷》为例,来说明其文体特征。
  1.考核层级:理解分析为主。
  2.涉及对象:溴甲烷。
  3.结构方式:提出说明对象,然后围绕说明对象展开说明,着重说明其危害,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情况,是以其逻辑顺序来结构,具体请看――
  第1节:溴甲烷和价值。
  第2节:联合国敦促限制使用溴甲烷。
  第3节:溴甲烷的危害之一――毒害人体。
  第4节:溴甲烷的危害之二――破坏环境。
  第5节:各国呼吁禁止使用溴甲烷。
  第6节:禁止使用溴甲烷的前景。
  4.语言表达:强调准确性,关注语义的唯一性。
  据此,我们来对照其设题角度,仍立足于理解、分析,具体来看:(1)第5题,考查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考核范围在第1节,着重考核说明对象的特征,强调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一致性;(2)第6题,考查对溴甲烷对“‘不光彩’的一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考核范围在第2-3节,涉及选项中句子含义的确认,考核语言单一性、清晰性;(3)第7题,选择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考核范围立足于全文,涉及信息筛选与整合,实际也是考查句义理解的唯一性。
  同样,以2005年全国卷(二)的《植物睡眠之谜》为例,其考核层级――理解与分析;说明对象――植物睡眠之谜;结构方式――围绕说明对象来展开,介绍植物睡眠的事实,谜难解的原因,解开谜的价值。设题角度由上述特征来设定。第7题,概念的理解;第8题,最能揭开“谜”的研究;第9题,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
  由此可见,设题角度始终紧扣文体的说明性来展开的,抓住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也就抓住问题回答的关键。
  
  二、实战演练
  
  
   千年古刹云居寺
  在北京西南钟灵毓秀的青山之中,坐落着一处千年古刹云居寺,这里收藏着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被誉为“北京的敦煌”。这批石经共有经版14278块,含佛经1122部,3572卷,总字数3500万左右。浩瀚的石刻佛经是北京文化史上的奇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石刻佛经事业的发展进程,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毁灭与保护之争。隋大业(605-618)年间,智泉寺(云居寺前身)僧静琬继承其师――南岳天台宗高僧慧思大师――的遗愿,开创了云居寺石经刊刻事业。此后千余年间,云居寺几经劫难,但佛经续刻不辍。1949年以后,中国佛教协会等部门对云居寺采取了保护措施。自1956年始,对云居寺石经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整理。近年由于大气污染等原因,出土的石经严重风化,经有关部门和专家研究决定,又将出土石经中的《契丹大藏经》于1999年9月9日,放归地下珍藏。石经的回藏,把前人留下的这笔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留给了子孙后代。云居寺从建寺刻碑、历代续刻,到后来发掘、整理直至部分回藏,是历代有识之士共同完成的一项有利于佛教文化传承的工程,在石经刻写、收藏的同时,书写了北京乃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对云居寺碑刻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整理和研究石经的字形。云居寺石经所保留的佛教经本的准确性为其他经书所不可比拟,其中唐刻部分保留了《钦定开元大藏经》这部唐代宫廷大藏经的原貌。另由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的《契丹藏》证实,石经中的辽代刻经是《契丹藏》的复刻本。石经中还保存了60余种各种大藏经没有收入的经典,石经的经文后约6000则施刻人题记,间接地反映出自隋至明千余年的社会生活,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经济组织、职官名称等资料,可以验证、补充史书的记载。云居寺石经的刻写纵贯千余年,许多写经高手为之书丹。石经字迹大部分方正圆腴,写刻双绝。其中蕴含的历代书法影响也正是汉字字体研究的对象。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享的无价的精神财富,拯救、保护文化遗产需要高瞻远瞩的目光和甘于寂寞的献身精神。当年佛教僧徒在云居寺刻经的劳动,是寂寞而廉价的,没有任何经济回报,但他们却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完成了存亡续绝的事业。今天,我们更应以超越前人的文化忧患意识与自觉的使命感,通过艰苦的实际工作,保护人类绵延不尽的精神财富。
  1.下面对石刻佛教大藏经被誉为“北京的敦煌”的原因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A.规模巨大,内容丰富
  B.文化遗产,历史悠久
  C.精神财富,无价之宝
  D.保存完好,危机犹存
  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保护云居寺石经措施的一项是( )。
  A.隋大业年间,静琬始刻石经,此后千余年佛经续刻不辍。
  B.1949年以后,中国佛教协会等部门对云居寺采取了保护措施。
  C.1956年始,对云居寺石经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整理。
  D.1999年将出土石经中的《契丹大藏经》回藏地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云居寺石经的刻写、发掘、整理和回藏是佛教文化传承中的一项大工程。
  B.云居寺石经含佛经1122部,3572卷,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
  C.回藏严重风化的《契丹大藏经》的原因是保护这笔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
  D.云居寺石经的刻写、发掘、整理和回藏的历程就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部历史。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刻经期间云居寺几经劫难,可知云居寺石经曾多次遭毁,多次重刻。
  B.石经保留的佛教经本的准确性极高,可以纠正传世手写经书的讹误。
  C.从蕴含历代书法影响的石经中,可以看出千余年间书法变迁的历史。
  D.蕴藏在石经中的锲而不舍、默默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解题指导】本文是典型的社会科学阅读题。我们不妨按照上述思路来进行有效的解读。
  1.考核层级:理解分析为主。
  2.涉及对象:文物保护。
  3.结构方式:云居寺被誉为“北京的敦煌”(1节)→介绍云居寺石刻佛经的保护历史(2节)→重点介绍石刻佛经的独特价值(3节)→指出保护遗产需要我们有忧患意识和使命感(4节)。
  可见它是围绕云居寺石刻佛经的价值和保护来展开文本。
  4.语言表达:强调准确性,关注语义的唯一性。
  5.解题过程:1题、2题可视为原因与结果的一致性的考查,强调观点与材料的对应性。第1题D(选项中的“危机犹存”,与原因不一致);第2题A(选项中“刻经”这一结果,与保护云居寺石经措施无关);第3题考查对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唯一性的把握,此题应选D(A项应是“部分回藏”,B项应是“现存的”,C项是将“目的”当“原因”);第4题考推断,论点与论据相关性,条件与判断间的必然性,正确选项为A(选项的两者间的推断,属于没有必然联系)。
  
  三、技巧总结
  
  在解答社科文阅读时,不妨遵循以下几步:
  一定文体,思考文体基本特征;
  二读全文,理清全文基本内容;
  三审题干,明确设题考核角度;
  四划区域,初步确定答题方向;
  五作判断,写下最有把握选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0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