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雷 霆

  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即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这五种能力的聚焦点是创新能力。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挖掘创新潜能,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多方面提问,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要宁可启发学生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也不要轻易给学生讲出来。讲出来是给予。悟出来是思维的创新。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要“授之以鱼”。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结论老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发现的规律老师决不暗示。教师要给学生多留一点活动余地,多一些思考问题的空间。课堂上留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读书、讨论、练习。让学生动口说、动手写、动脑想、动笔练。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就一定能使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教师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无重点、无目的、无深度的串讲,应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此,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和讨论的天地,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
  
  二、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有教育家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教师作为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中的一个平等成员,在共同的教学情景中,教与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课堂上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的品格。使学生参与其中,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这种“安全感”正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条件。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轻松、融洽、愉快、自由的环境下,没有任何压抑和强制,他们才能自由地思考、探究和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或纠正他人的看法,或由此生发开去。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要给学生营造广阔的学习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兴趣盎然,大胆探究,充分想象,展现一个个奇思妙想。鼓励学生相互探讨、相互争论、相互启迪,产生共鸣。对回答问不妥的学生,教师不要简单地批评指责。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主动性和积极性。要知道“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笛生”。对于出现的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支持,给学生心理自由安全。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善思多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出错,允许提出稀奇古怪问题,可以别出心裁。例如在教学《陌上桑》时,当解释“米归相怨怒”时,笔者解释说:“耕田锄地的人因为看了罗敷,耽误了活儿,回来后相互埋怨。”这时一位学生当即提出“老师,这句话可理解为耕田锄地的人因为看了罗敷,回家后嫌自己的妻子长得不好看可以吗?”教完《孑L乙己》后,笔者让学生以“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为前提,想象孔乙己的结局。有学生认为,孔乙己被好心的和尚收留:有人认为,孔乙己在风雨之夜离开了人间:还有人认为孔乙己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使学生自奋其力,自求得力。教师的活动要压缩到最低限度,切实转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堂控制中运用各种策略,才能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也只有如此,课堂教学才会勃发生机和活力。
  
  三、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用激趣来点燃学生求知的渴望之火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必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创新过程需要兴趣米维持,利用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科学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就语文知识而言,其本身就具有无穷的趣味:那诗文描写的“美”,故事情节的“奇”,知识内容的“博”:那奥妙无比的表象义字,形象生动的修辞方法,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等,无不引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例如在教学《向沙漠进军》一文时,运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1)沙漠全貌;(2)狂风大作时的沙漠;(3)沙漠对人类的危害;(4)人类利用沙漠的成功展。呼呼的风声,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萧杀的气氛,让学生沉浸在恐怖的情景中,对沙漠危害有了深刻的了解,激发其改造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接着让学生想象十年后沙漠会怎样?你对治沙有什么独到见解?由于精心创设了教学情景,精心设计了教学问题,不重复,有趣味,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钻研课文的劲头更大了,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该注重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愈是困难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愈大,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学生思考的愈多,接受知识能力愈强。”学习困难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楚,他的思维就越积极。阅读中可进行创造性、发散性的思考,如阅读杜甫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对“落花时节”的理解就可进行发散性思考,将“落花时节”与诗中“江南好风景”联系起来思考,与李龟年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与杜甫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与唐代现实联系起米思考。在阅读中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阅读中质疑。表明阅读者处于积极的思考中,有了积极思考才会有深入的发现,由课本向课外读本延伸,向社会延伸,边读边捂边总结,培养阅读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再造作品境界。再造人物形象。填补艺术空白。也可进行探究性阅读,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五、启“思”敢“疑”
  
  思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襁褓,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应着眼于四个“善于”: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讨论发言中启发自己的思考;善于采用变式思考,变中求活,从变中寻求方法:善于精心设问。在教材的要求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问设置“认知矛盾冲突”,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思维情景中探究知识,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应用悬念、导谬、反问、比较、转化,递进等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景,提供质疑的契机,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出愚公可将挖山之苦换成搬家之乐,也有学生提出智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人。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使学生形成由疑而问,由问寻思,由思求索的习惯。要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在学习中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权威,敢于对课本和参考答案质疑,敢于对老师的观点质疑,尤其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培养创新素质,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便没有研究,也就谈不上创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14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