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夏桂存
近年来,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少地区的语文中考加大了阅读理解题的比重,其分值甚至超过总分(作文除外)的一半,阅读理解题独占了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阅读不仅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能力事关学生的素质,切实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
一、激发学生情感培养阅读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它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如果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其阅读效果就一定不会很好。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关键。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内心荡起情感的涟漪,唤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笔者借助网络,搜索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不少学生眼前一亮,兴趣倍增,“杂草丛生的百草园”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古色古香的三味书屋”勾起了对童年读书生活的回忆。接着播放歌曲《童年》,在音乐的熏染下,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得以激发。此后,无论是朗读课文,还是语句的理解,学生都投入了感情,进入了角色,达到了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炉的效果。
二、明确阅读目标把握阅读重点
文章的阅读理解是一个涉及面广、切入点多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字词理解、语句赏析、文意剖析、手法运用等众多方面。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精髓、深入理解文意呢?明确阅读目标,把握阅读重点是重要的一环。例如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教师可围绕学习重点确定阅读的具体目标,并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济南的冬天有何特点?济南的山水与众有何不同?文中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文中哪些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学生了解了阅读的目的和重点后,心中便明确了阅读的方向和突破点,并带着问题反复诵读文章,品味语言。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字词的推敲、语句的赏析、手法的辨析等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采取多种手段训练阅读能力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切实利用好课堂这个渠道,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学生阅读技能:
1.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交流。教师对文章的讲解必不可少,它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进入文章意境,准确地掌握文章中心,特别是对那些内容深奥、含义深刻的文章,教师更要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否则学生在理解文章时,就会觉得深不可测,甚至找不到突破点。当然,教师的讲解应少而精,如蜻蜓点水,适可而止,切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满堂灌。在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唱主角”,或表演,或交流,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然后教师做出点评,在师生的交流沟通中,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2.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训练。钱梦龙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的魅力,让学生逐渐融入文本,进入角色。然后可让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咀嚼语句的含义,把握作品的中心。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可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另外,还可让学生动笔写读后感、写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加强合作探究,活跃学生思维。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能力总存在个体差异,阅读能力也不例外。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要因材施教,又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让他们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教师可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也可结合文本质疑,然后师生进行交流,在排除一个个疑难问题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注重拓展提高面向课外延伸
实践证明: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切实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如果仅让学生的阅读停留在课堂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让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首先,要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要注意作品的层次性,所读作品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要学会拟定阅读重点和目标,有选择地分清精读篇目和泛读篇目,合理地安排阅读时间。第三,要培养学生学会圈点读书法,圈重点难点,圈疑难之处,圈精彩语句,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去品味,去思考。另外,要让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使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更上一层楼。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必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
江苏省兴化市安丰镇育才学校(2257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1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