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借鸡生蛋,互动双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立新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然而,由于受活动时空这个“瓶颈”的制约,大部分学校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是不能经常性地开展的,即使开展也常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怎样打破这个僵局呢?在实施新课标语文教学的探索中,我们发现将学校的德育系列活动作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现选择我们的几个具体做法,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
  
  一、借助“三・五”学雷锋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每年的3月5日是众所皆知的学雷锋日,而如今的学生对雷锋的认识是极其肤浅的,他们头脑中的“雷锋”二字更多的只是“做好事”的另一个文字符号而已。也正是因为如此,“雷锋”年年学,可是对学生的触动并不大,轰轰烈烈地活动,平平淡淡地收场,这也是德育工作者共同的一块心病。去年“三・五”前夕,当学校政教处组织全校班主任讨论如何宣传发动学生,使学雷锋活动开展得卓有成效时,我们在座的一些语文老师敏锐地感觉到这也许是一个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好机遇。会后,他们将自己的想法跟学科的其他老师一说,立即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于是我们语文学科主动请缨,要求学校政教处让我们来承担“三・五”学雷锋活动的策划工作并参与活动的实施。得到批准后,我们群策群力,制定出“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的活动目标,设计出具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特点的德育活动程序:(1)“亲近雷锋”──让学生通过走访雷锋的同龄人,利用图书馆、网络了解雷锋其人其事,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资料。(2)“雷锋印象”──让学生自由组合,每班分成4~6个小组,组员收集的资料共享,相互合作,选择恰当的、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在班会课上向全班同学介绍“我们心目中的雷锋”。(3)“我与雷锋”──让学生抒写自己了解了雷锋后的感受,选取学生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思想,以“做新时代的雷锋”为主题,各班出好一期黑板报。(4)“走进生活”──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报名参加各类自愿者服务小分队,走上街头,进入社区,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学校政教处因为学校德育活动的组织除了班主任外又有了这么多主动积极的“自愿者”,而喜出望外,大力支持;本身为语文教师的班主任,因为德育活动带上了“娘家”的姓,做起来更加尽心尽职;非语文教师的班主任,由于平添了一个得力助手,自然是悉心配合;学生们,因为本次德育活动一改以往那种大会小会再行动的形式,并且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所以他们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活动中热情高涨,个性张扬。这次全校性的活动持续了一周的时间,参与的学生达到100%。不仅德育工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且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到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掌握了一些收集、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再学习打下了一根坚实的基桩。
  
  二、借助“清明节远足” 活动,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的能力
  
  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学校都会组织初一、初二的学生举行“清明节远足”活动。去年,笔者所在的初二年级的远足活动是组织学生祭扫钟秀烈士陵园、参观市科技馆、游啬园(“啬园”是南通教育、南通纺织工业的奠基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缔造者――清末状元张謇的陵园),学校给我们安排的活动时间是一天。我们语文备课组的六位教师,觉得这可是进行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好机会。试想,在正常上课期间,哪会有一整天的时间来让我们搞语文实践活动呢?于是,我们几个聚在一起,讨论怎样将这次远足活动与语文实践结合起来。然而,在进行具体的活动设计的时,我们却犯难了。因为对于生在濠河边、饮着长江水的南通孩子来说,张謇的生平事迹即使不能说是耳熟能详,也绝对可以说得上是略知一二的(我们的学校就是张謇的胞兄创建的,校史室里就陈列着张謇家族的一些故物)。而且烈士陵园、科技馆这些地方,学生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大都去过了,有的学生甚至去了还不止一次。学生们没有了陌生感、新鲜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必然会削弱,活动的效果也就没有了保证。这时,有一位老师说:要去活动的地方学生很熟悉,我们总觉得这是一个不利因素,为什么我们不从学生们熟悉那些地方,对我们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利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呢?这个提议让我们茅塞顿开,于是我们确立了“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的能力”的活动目标,决定让学生自主设计这次远足活动。为此,我们采取了下列步骤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1)提出命题──“清明节远足”活动每位学生的活动费用为25元,其中15元为门票费用,10元为交通、午餐及其他费用。活动时间一天,下午5点前必须回到学校。如果以车代步,为安全起见,必须从市公交公司包车。假如你是活动组织者,你将怎样安排这次远足活动?请以班级为单位,每班向年级组提供一份详尽的活动方案, 力求合理、经济,能满足全体学生的愿望。(这里,我们有意暗设了几个学生必须自己解决的问题:①全部步行,活动时间不够。②全程包车,活动经费不够。③三个地点的先后顺序要定好,烈士陵园、科技馆两处无法解决午餐问题。④公交包车要自己定线路、谈费用。⑤午餐安排要自己定地点、定方式、谈费用。)(2)论证答辩──由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组成“专家组”,每班出三名学生参加答辩,评选出优秀方案。(3)修改实施──让评上优秀方案的班级,吸取其他班级活动方案中的长处,再次修订方案,提交年级实施,并派出十名代表(我们初二共十个班),协助年级老师开展远足活动。这次语文实践活动,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向了远足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方面,学生们一扫起初听到远足活动地点时的失望、沮丧,各班学生为了自己班上的活动方案能够胜出,积极认真地投入到策划之中,他们发挥集体的智慧,统筹安排,精心测算,形成较为规范的策划书,经历了论证答辩的体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又一根坚实的基桩。
  
  三、借助“一二・九”素质展示周 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实践的快乐
  
  “一二・九”素质展示周无论是在活动规模上,还是在社会影响上,都可以称得上是学校德育活动的一块品牌。素质展示活动从每年的12月9日开始,利用每天下午的三、四课时间举行,持续一周时间。主要采用竞赛、表演、展览等形式,有大小活动近二十个。想参加展示的学生,在活动前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报名。其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观摩的活动。展示周是学校学生张扬个性、表现才艺的舞台,也是学校素质教育成果展示的一个窗口。这样好的语文实践机会我们当然不能放过。我们考虑到“一二・九”素质展示周具有参与学生分散、活动安排重合、涉及内容广泛、重在才艺展示的特点,确定了“立足班级,放眼全校,主动出击,团结合作” 的实践思路,以此来开展这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笔者在任教的初二(1)班,引导学生成立了以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小组:①宣传策划小组──为本班参与竞赛或表演的同学组织拉拉队,策划呼号,设计海报,宣传造势。②经纪人小组──为参与竞赛或表演的同学进行形象设计,收集对手资料,提供应对策略。③协调联络小组──收集本班及其他班级的同学对本次“一二・九”素质展示周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分类整理,提交活动组委会参考。④新闻报道组──每天出一期手抄报,对“一二・九”素质展示周活动进行追踪报道,送学校宣传橱窗张贴。当一份份策划书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的时候,当自己“经纪”的对象从众多的选手中脱颖而出的时候,当学校的活动组委会采纳了学生们建议的时候,当橱窗前围满一群学生在观看新“出版”的手抄报的时候,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学生们的脸上洋溢出幸福的微笑。更可喜的是在去年的这次“一二・九”素质展示周活动中,一些学生主动找上了我们语文老师,学校政教处也主动找上了语文学科。这表明前一段时期所探索的以德育活动为平台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已在学生们的心中生了根、发了芽。学校也看到了德育活动因为有了语文活动元素的加入,而产生的合力效应。
  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比较深:第一,语文实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确实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要抓住机会则需要我们积极主动介入;第二,学生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是高涨的,但要转化为有目标的自觉行动则需要我们的有序引导;第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但在设计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怎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运用语文的快乐。因为学生只有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了,才会乐于参加,才会用心投入,从而才能实现语文活动目标;第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借助德育活动这个平台,拓宽了开展实践活动的时空。德育活动也因为有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加盟,而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226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2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