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一系列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总结了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人格认知因素的关系,包括外倾性、神经质、自尊、乐观、生活目标和控制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介绍了现有的几个重要人格―主观幸福感模型,即动力平衡模型、强化敏感性理论和认知模式。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人格特质;认知因素;理论模型
  
  绪言:
  
  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标,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讨论的热点话题。幸福感更是衡量一个人社会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综合性心理指标。由于幸福对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含义,心理学家就用主观幸福感(SWB)的概念来说明个体的这一主体性特征。研究主观幸福感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能够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格因素。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人格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所以,研究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对预测和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将发挥重要作用。
  
  1.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历史:
  
  1.1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对当前生活和长期生活的一种主观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个体对事件的情绪反应,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在成就领域所形成的情绪和判断。长期以来,SWB被认为有两种成分: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分成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认知成分主要是生活满意度。SWB的本质是主观的,基本独立于他人的看法。
  1.2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1.2.1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大三人格与SWB的关系是以艾森克对人格的分类,即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三个维度作为基础进行研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SWB与外倾性和神经质的关系上,对精神质的研究较少。Costa 和 McCrae(1980)的研究发现,正性情感、生活满意感和负性情感分别对应着外向性和神经质;与其它因素相比,主观幸福感更多地依赖人格,且人格可预测 10 年甚至 20 年后的主观幸福感。众多研究一致表明,外倾性与SWB存在正相关,能够增进幸福感;神经质与幸福感存在负相关,会降低幸福感。
  1.2.2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人格的大五因素模型始于Norman的研究,确定了组成人格的五个因素,即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神经质和开放性。将研究单独地集中于外倾和神经质可能会过于简单地陈述人格和SWB之间复杂的联系模式。应在更广泛的五因素人格模型上进行更全面的研究。在人格五因素中,对外向性和神经质与SWB关系的研究验证了在大三人格研究中的结论。但其余三个因素,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谨慎性与SWB关系的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所以,开放性、宜人性、谨慎性与SWB之间可能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
  1.3主观幸福感与其他人格因素的关系
  SWB同人格的一些认知因素也有相关,包括自尊、乐观、生活目标和控制感等。Hills和Argyle(2001) 发现,自尊与SWB的相关超过了外倾性与SWB的相关。不过,这种相关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并不具有普遍性或更弱。乐观性也与SWB具有高相关,Hills和Argyle(2001)发现这种相关达到0.75。乐观性对幸福感的影响如此明显,以至于它几乎变成了SWB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个体的生活中,生活目标多种多样,包括工作、照顾家庭等,这些活动都和SWB有着较强的关系。有研究表明,高的自我控制感可以带来高的SWB,从“习得性无助”实验中我们可以验证这一结论。
  
  2.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现状:
  
  2.1动力平衡模型
  Headey和Wearing(1992)提出动力平衡模型。认为每个个体的SWB均有独特的基准水平,SWB为人格所决定。具有某种人格的个体更可能经历某种类型的事件;这些事件影响个体SWB的基准水平。不寻常的事件可能使个体的SWB高于或低于这一基准水平;但这种偏离是暂时的,当事件恢复正常之后,个体的SWB最终将回到基准水平。这种SWB的基线水平与生物遗传有关,由于生物遗传的神经系统的个体差异,导致了SWB基线水平的差异。
  2.2强化敏感性理论
  Gray(1991)的人格理论认为,SWB的个体差异主要由两个大脑系统差异所造成。(1)行为激活系统(the behaviorial activation system,BAS)对奖励和非惩罚性信号敏感,通过奖励调节行为;(2)行为抑制系统(the behaviorial inhibition system,BIS)对惩罚和非奖励性信号敏感,通过惩罚调节行为。(3)基于Gray的理论, Tellegen (1985)和Larsen(1989,1991,1997)认为,与内倾者相比,外倾者更容易对愉快的情绪刺激产生反应;与稳定的个体相比,神经质的个体更容易对不愉快的情绪刺激产生反应。此理论说明SWB的一般差异起因于情绪反应的差异。
  2.3认知模式
  可以解释人格和SWB之间关系的另一变量是人们加工情绪性信息的方式。Rusting(1998)指出:在加工情绪性内容时,外倾性和神经质、长期的情感特质和短暂的情绪状态与个体差异有联系。证据表明人们更可能知觉、注意和回忆与情绪相一致的或与特质相一致的信息。人格中的认知因素以人格与情境相一致的方式影响了SWB。
  
  【参考文献】
  [1] [美] Jerry M. Burger 著 《人格心理学》第六版 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9
  [2]田林 《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的关系综述》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2(2)
  [3]徐维东吴明证邱扶东《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 2005,28(3)
  [4]杨秀君 孔克勤 《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心理科学 2003年 第1期
  [5]张兴贵 等著 《幸福心理学》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6
  [6]郑雪.编著《人格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7]邹琼 佐斌 《人格、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整合模型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85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