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展好活动教学 提高说明文阅读教学实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会敏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说明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确实比较平淡无味,不易引起学生兴趣。而它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又必须引起重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和情感呢?我想,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活动性教学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在“自学、互学”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对说明文的教学,教师可以以几篇课文为例,教给学生一个学习说明文的基本模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分以下几步,从以下几方面去“自学、互学”:1、弄清说明对象。2、弄清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3、弄清说明方法。4、弄清说明顺序。5、分析说明语言的风格特征和准确性。让学生掌握这一模式后,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放手“发动群众”,让他们用它去自学、互学。经过实践,他们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在“复述”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复述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它熔记忆、思维、理解、表达于一炉,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对说明文的复述,一般最好先采用概括性复述,然后再采用再现性复述。概括性复述是为了弄清文路,也就是说明顺序与主要内容。再现性复述主要是为了弄清作者是怎样多方面准确地介绍知识的。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先弄清文路:为何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成就与前景。然后据此对课文进行再现性复述:因为沙漠对人类危害严重(有例为证:地中海附近和我国陕西榆林地区的情况),所以要进军。怎样进军,就是针对沙漠对人类危害的方式----游击战和阵地战(讲清游击战和阵地战的特征和危害)采用相应的守势(怎样植树种草抵御)和攻势(用水改造沙漠)。人类向沙漠进军有什么成就(不少沙漠得到了控制与改造,有的已成为绿洲)和前景(可以利用沙漠地区风力大和日光强来发电等)。通过复述,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印象和理解。坚持这种活动性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还可以为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
  三、在“观察”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说明文有事理说明和事物说明两类。如果学事物说明文时能让学生亲自去耳闻目睹,进行实地考察,效果就大不一样。如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我们就可选定一个云多且云变化多端的适当日子走出课堂,让学生对照课文的介绍去观察辨别天空的云。他们对课文介绍的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积雨云等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后扔掉课文都能去“看云识天气”了。再如教《苏州园林》、《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课文,就近的有条件的就可以带学生实地游览、参观。此外,还可以利用教学挂图、录像等让学生观看,对照学习课文。总之,在“观察”中学习说明文,学生兴趣异常高涨,收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
  四、在“绘图”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这种活动性教学法既适用于事物说明文,也适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如《核舟记》的教学,我们要求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同时根据课文的介绍画出核舟的形状及构成(包括篷、窗、栏杆、对联位置)以及人物布局及其神态、姿势、饰物等。这样,既提高了兴趣,调动了情感,帮助理解了课文及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又领受了古代艺术家雕刻艺术之精湛。整理说明文,如《食物从何处来》,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课文介绍画一画食物链,就可以加深对自养和异养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在“绘图”活动中学习说明文,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绘画与审美能力。
  五、在“实验”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学习事理说明文时,学生对有些课文中介绍的有些知识不易一下子理解,而又想研究一番,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让学生理解。如对《食物从何处来》中光合作用的理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物质基础----花青素在不同酸咸中反应而呈现不同色彩的理解,《死海不死》中关于浮力的原因----咸度高的理解,都可以通过做实验来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做实验对培养了学生求知的品质。
  六、在“比较”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比较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对说明文的比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说明顺序的比较。如《大自然的语言》中对于决定于物候观象来临的因素是以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为序;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以空间为序,而在介绍十幅浮雕时又采用了时空结合的顺序。②说明语言的比较。如《看云识天气》中语言是生动形象的;而《中国石拱桥》中既有生动说明又有平实说明。③不同文体的比较。如《中国石拱桥》是用于介绍事物的说明文;《北京立交桥》又是用于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记叙文。在“比较”中学习说明文,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然,运用活动性教学法教说明文形式应多种多样,我们在教学中可灵活地运用、综合地运用。笔者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六种方式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其共同探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87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