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滑争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呈现出:教师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教师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热情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运用评价功能,使每位学生树立起学习信心。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创新的乐趣得到较好的发展。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引导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流程的开放是新课程赋予课堂教学的新要求。过去,教师在课堂上考虑较多的是下一个问题是什么还有多少知识每讲完,关注的是课前的欲设,是如何按欲设方案顺利走到底。这种“直线型”的教学流程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这一点,教学流程逐步从“直线型”向“多版块开放式”转化。在总体框架、数学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更多的是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更加关注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不断的调整教学欲案,以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我们的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中牢固把握,让学生“倾听、解读、评价”这一动态的教学活动。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敢想象才会敢创新,加上孩子天性爱幻想,所以我在教学中常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有意识地让孩子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二、加强直观操作,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思维往往是从运做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手、眼、脑、口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形式,是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外化”为感性知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操作,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课时,我巧妙地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创设摆小棒的游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愿望。我发问“摆了几个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会列式吗,试一试。”(学生展示)。我又说:“还没有发言的同学再小组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摆的小棒图,列出同数连加的算式)我评价:“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我发现加数都是一样的。”“我们也发现了……”“对,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是一样的。”实践证明,动手操作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善于探究讨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开放性的作业设计,让学生成为应用的创新者
走出封闭狭隘的课堂,拓展学生作业的空间,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作业成为学生生活的“向导”,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应用的创新者。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以小课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然后指导学生把自己探索的过程记录下来。例如教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可以布置小课题“有趣的包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把研究的过程、结果、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再集体交流。这样的作业不但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
总之,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明确创新教育是教学的主旋律,再优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断思考、探究中获得新知识,体验到“创新”的乐趣。教师与学生交流平等、和谐,并且不断的给予鼓励和评价,在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河北省固安县渠沟乡大西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90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