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例一:慢慢读,欣赏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以积极的鉴赏态度,细读文本,深入体验,这是文学经典教学应高度重视的内容之一。细读中应重视生命意识,涵泳细微处,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教学内容的选取
  
  从教材内容来看,《诉肺腑》属于《红楼梦》第31回最后一小节和第32回前半部分合起来的一个完整而精彩的片段。既然属经典名著中的精彩片段,那么细读文本、深入体验必然成为教学的首选内容。因为文学经典教学,其“训练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朱自清),“‘熟知经典’,‘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就是目的”(王荣生)。①
  再从《诉肺腑》本身看,全文的高潮在第五自然段,而开头一段向来不为人所重视,历代名家在此处留下的评点也极少见。其实,该段中有很多细微之处非常精彩,甚至令人拍案叫绝。不细读文本、深入体验,就发现不了那迷人的艺术美。
  从课程内容来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已将“感受、鉴赏”列为语文课程的五大目标之一,因而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品味语言”②“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③等就必然成为语文课程的具体内容之一。
  下面,笔者就从《诉肺腑》的课堂细读教学中,截取开头一段的教学片段,来作一说明。这一段在教材第56-58页,实际包括原作第31回最后一小节和第32回开头一节,50行(高中语文第六册,人教版,2002年10月第1版,2003年9月浙江第4次印刷)。
  
  ●第一段细读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在意大利进入阿尔卑斯山谷的公路边竖有这样的路牌:“慢慢走,欣赏啊!”它在时刻提醒旅客不要忘了路旁秀丽迷人的阿尔卑斯风光。今天,当我们步入红楼梦境时,我想同样提醒大家:“慢慢读,欣赏啊!”(转身板书)今天我们要读的是“诉肺腑”片段,它标志了宝黛爱情转入成熟阶段。我有三条阅读建议:一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去感受其中的人物与生活;二要一字一句细细地读,琢磨这些语言是如何地表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三是,务必在能触动你心灵、点燃你情思的地方随时停下来,驻足品赏,并能及时站起来发言,说说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轻声朗读课文开头至“若丢了这个,我就该死”。(第57页上面,共24行)
  师生一起轻声朗读,10分钟之后:
  师:大家都读到些什么呢?提个醒,大家发言时,希望话题有序转换。前一个话题没人说了,你再进入下一个话题。
  生1:湘云的丫环翠缕很有趣。你看她把金麒麟“拾在手里攥着”。“攥着”就是“握在手里”,生怕丢了,也不轻易给他人看,就是她的主子湘云要看,她也“只管不放手”。可见她很调皮。
  生2:翠缕这个丫环让我想到《闺塾》(《牡丹亭》)中的丫环春香。翠缕捡起金麒麟后,不是直接交给小姐,而是一边笑着说“可分出阴阳来了”,一边“拿湘云的麒麟瞧”,而且还笑道:“是件宝贝,姑娘瞧不得。……”可见翠缕已分出了雌雄,话里含有打趣湘云的味道。可见翠缕是个活泼的调皮的丫环,和湘云主仆关系好。这跟春香与杜丽娘情形差不多。
  生3:史湘云更有趣。一个“却是”可见她很惊讶,一个“擎”字可见她在仔细端详,尤其是那句“只是默默不语,正自出神”更有意思,她可能在想她的白马王子。(全班哄堂大笑)
  师(含笑):怎见得她在想白马王子呢?要有依据,可不能乱猜哦。
  生3(有点急):丫环翠缕已分出麒麟的雌雄,她话里已分明暗示捡到的这只是雄麒麟。再说这个金麒麟“文彩辉煌”,比湘云的“又大又有文彩”,肯定是个雄的。这就像孔雀,雄孔雀又大又漂亮。翠缕的那句笑言可能正好触动了她的心思:“麒麟成对,那人呢?”(同学们又笑又鼓掌)
  师:这样的体会深入细致,又言之有据,难得难得。还有别的吗?
  生4:宝玉把麒麟弄丢了这件事可能有象征。
  师(疑惑,其他同学也满脸疑惑):怎么讲?
  生4:我读过《红楼梦》,这篇课文我事先也读了。以前老师讲过,还有课外书里都说过《红楼梦》充满象征,比如贾家四姐妹其实是“原来应该叹息”的意思。这麒麟原来就不是宝玉的,这次又弄丢了,可见宝玉和湘云没缘分。
  师(笑,其他同学都笑):你能通读《红楼梦》,而且还有独特的理解,这很难得。不过,那贾氏四姐妹“元迎探惜――原应叹息”(板书)应为谐音双关,不是象征。你的见解虽然推测的成分多,但也是一家之言,很有新意。我从未想到这一层。那麒麟是上文第29回里清虚观张道士所送。宝玉和湘云没能成为一对,我认为应该属于思想性格不合。关于这一点,下文有表现,此处也有暗示,谁能发现?
  生5:有暗示,是关于丢印的对话。湘云觉得印是千万不能丢的,也就是功名不能丢。但是宝玉却觉得印可丢而麒麟丢不得,宝玉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意。
  师(点头称赞):抓得准,表达清楚准确。此处对话显示了两人不同的个性,对待功名等封建传统思想的不同态度。
  师:从大家刚才的发言中,我能看得出大家确实是在用心读书、心中有人,是在咀嚼品味(黑体字板书了)。我一直认为读中外文学名著就应该这样读。在和大家一起朗读的时候,我还发现有四个字用得很妙――“将手一撒”。这四个字出现了两次,是曹雪芹用同一个词分写主仆两人。我觉得这四字活现出丫环翠缕的天真顽皮、稚气未脱,也透露出湘云天真顽皮的一面,读着让人亲切。古语云“近朱者赤”,又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将手一撒”四字不正显示了这样的人情特点吗?这在大观园里还有不少,如探春的丫环待书,黛玉的丫环紫鹃等等。
  接下去,再请大家继续读下面一部分――湘云与袭人的对话(20行),时间7分钟。
  师:从湘云与袭人的对话里,你们又品味到什么呢?
  生6: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十年前,袭人与湘云在西边暖阁住时说了什么样的话呢?
  师:哦,文中没有交代,这是个问题。哪位能推测一下呢?
  生7:很可能是在说喜欢谁,因为年龄小,不懂事,不知道害羞,所以袭人才说“那会子不害臊”。
  师:推测有据、合情合理。就此,我也有一问:曹雪芹在这里借袭人之口点出十年前的事,有没有别的用意呢?(班上沉默,无人回答)
  师:我的理解是,十年前的悄悄话说明宝玉和湘云也有着青梅竹马的经历。湘云对宝玉的感情可能有些复杂,故下文每当湘云提及林姑娘时总是有些醋意。后文黛玉对湘云的到来有些担忧,可能也有这一层意思。还有别的吗?
  生8(男生):史湘云的话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率真有趣的姑娘。
  师:怎见得?
  生8:袭人一拿话激她,她马上就赌起死咒来,申诉自己的诚心,还要丫环翠缕给她作证。前面说话还是娇滴滴柔柔的,一急起来就说“阿弥陀佛,冤枉冤哉!”说到伤心处,她马上眼圈儿就红了。让人觉得她很率真,没有矫揉造作之感。
  师:湘云说话的神态、口吻你都能说得这么真切,可见她已活在你心中了。(班上哄笑)
  生9:我觉得袭人这个丫环很会交际。她与湘云关系好,与宝钗关系也好。宝玉还有一个丫环叫晴雯,性子就很急,与很多人关系不好,最后死了。
  生10:说袭人与宝钗关系好,还不如说是宝钗主动与袭人拉关系,她想亲近宝玉。
  师:他们俩人的理解都合理。宝玉给他的大丫环取名“袭人”,原本就有“温柔袭人”之意,可见袭人性格温柔、说话和气,自然有人缘。《红楼梦》中给袭人的判词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晴雯心高气傲,在本单元最后一篇“抄检大观园”中有生动的表现。

  下面,我们再一起读这段最后部分:湘云与宝玉的对话。3分钟。
  师: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生11:这里的对话突出表现了湘云的心直口快。她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也不怕宝玉尴尬,个性直爽。
  生12:湘云说话俏皮,她其实在调侃宝玉。
  师:在《红楼梦》众多的评点本中,脂砚斋的批本是十分重要的一家。据说他是《红楼梦》最早的读者之一。脂砚斋在此处评道:“豪爽情形如画。”不过,我觉得这豪爽中倒有那么点酸溜溜的味道。还读出了别的吗?(班上又陷入沉默)
  师:我觉得宝玉的那句“罢、罢、罢!不用提这个话”很有意味。你们想想,在湘云与袭人谈得热火的时候,那位宝兄弟一言未发,可能只是嬉笑呆听吧。现在一听湘云说及父母没了,见眼圈也红了,就急忙插话,还一连用三个“罢”字。他为何要如此这般呢?我想听听同学们的理解。
  生13:宝玉非常怕林妹妹听见湘云称赞宝钗而不高兴。
  生14:是怜惜湘云,怕她因家事伤感,所以急忙插话,不让她再说下去。
  生15:这样说不合理。要是这样的话,那湘云不是错怪宝玉了?袭人也是赞同湘云的呀。
  生16:我认为他们说的都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宝玉是怕林妹妹听到了“没了父母”这样的伤心事,又自我感伤起来。从《林黛玉进贾府》里我们知道,黛玉病若西子,如弱柳扶风,又最多愁善感。毕竟宝玉是最知林妹妹,又最疼林妹妹的。(师生都鼓掌)
  师:大家都能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尽可能设身处地揣摩宝玉的内心世界。这样的理解就比较能贴近人物真实。在彼时彼地,我想这几种可能宝玉或许都有。这正体现了宝玉此刻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感受到了一位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几点感想
  
  1.教学内容的选取似易实难。说易是因为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各册编有总的“说明”和“单元说明”,还有《教学参考书》。这些都是与原有“教学大纲”相配套的,指导着教师们的具体教学。说难是因为:1)《语文课程标准》目前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框架,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内容;现有教材的相关说明也并不与新课程标准一致。2)单篇课文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否正确、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否合适,都缺乏科学的指导。3)作为指挥棒的“高考”与这些“说明”“标准”的关联性并不强。为了应试的需要,教师们常常需要另搞一套。看来,语文课程内容的现实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关于细读:1)细读要平中见奇,要特别关注那些看似平常的细微之处,而不能仅仅关注课文中所谓“精彩”片段。这在文学经典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经典几乎处处精彩。生3抓住“擎”和“默默不语,正自出神”品史湘云的细腻心理,生8抓住“阿弥陀佛,冤枉冤哉”品湘云之音容笑貌及在教师提醒之下学生从“罢、罢、罢”三字品宝玉急切复杂的内心世界等等,这些都是十分精彩的。
  2)要心中有“人”。细读当然要品味语言,涵泳语词,但更核心的,我认为是要心中有“人”。有人说,“感悟语言,实质上是在感悟生命;如不能感悟生命,便不能感悟语言的精髓。”④因此要设身处地感受文本生命,读出人物个性。同时还要心中有“我”,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这样阅读才能将心比心,以诚相对,从而感受生命的律动,感悟心灵的碰撞,感悟精神的漫游。这是阅读中的生命意识。
  3.与学生一道。课堂阅读的主体当然是学生,文本对话是课堂多重对话中的核心,所以鼓励并引导学生用心去读、自由言说就显得极为重要。但同时,教师不仅是一位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且还应该是一位平等的参与者。斯腾豪斯说:“(教师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⑤在细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发言,还要进一步细读文本,适时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新感受、新发现,以强化对话提高互动的有效性。那种让教师缺席的所谓“创新课堂”绝不是真正的创新。
  面对经典,让师生一道细读吧!
  
  ①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第321页、323页
  ②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8页、16页
  ④巢宗祺主审、黄孟轲主编《人生平台上的语文》,科学出版社,2002,第97页
  ⑤赵志伟《高中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大出版社,2004,第166页
  浙江宁波市慈湖中学 315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94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