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二读一赏”,跟着课文学作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小学作文的训练形式多种多样,精彩纷呈。本文就如何依托文本,跟着课文学作文,进行剖析研究。从“跟着课文,一读单元,寻找写作训练点”、“跟着课文,二读篇目,学习一文一写法”“ 跟着课文,以文赏文,提升写作表现力”这几方面进行论述。试图以文本为写作的沃土,以美文为写作的养料,以课堂为写作的基地,把每一篇课文当成范文来教学,落实每一个写作点。让孩子们在学习课文,欣赏与课文相对应的美文时,既能进行积累,又能巩固写法,从而使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真正提高。
  关键词:跟着课文学作文;写作训练点;一文一写法
  著名教育家苏步青曾说过:“假如由我来命语文试题的考试,我将只出一篇作文。”我很赞同。作文不仅仅是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还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在今天这个大语文时代,每个人都熟知写作的重要性。
  然而作文教学,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很多时候,面对怎么教孩子写作,教孩子们写什么,老师们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教学一点,放任许多”的策略。简而言之就是,能教的简单教一下,不能教的随它们去吧!可不教吧,又似乎于心不忍。于是,当我们如乱头苍蝇般去寻找各式各样的范文,试图提炼各种不同的写作方法时,其实,总是忘了,最好的范文恰恰是教材本身。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经过精挑细选,散发着墨香,文质兼美,语言文字合乎规范,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具有典范性。如果能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文章,在做好阅读教学的同时进行写作指导,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那岂不是一举多得之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跟着课文学作文。
  一、跟着课文,一读单元,寻找写作训练点
  要教给孩子写作方法,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潜心研读课文,挖掘文本,寻找读写结合点。很多时候,课文总是一篇一篇往下教,课总是一课一课往下备。但我以为,跟着课文学作文,老师应该至少通读一个单元的课文,研读一个单元的文本,然后找到整个单元的作文训练点。
  (一)抓题目,从“思乡”中,学习借物抒情
  以人教版语文五上第二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写出自己的思乡之情呢?
  教师在细细研读完这个单元的课文之后,不难发现,这些课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借物抒情”,把情感寄托在某一个事物之中。找到了这个写作点,怎么去落实,在哪个时候去落实比较好呢?我一般的做法是在学完同类的两篇课文之后,还剩最后一篇课文时去强调巩固这个写作方法。一来,最后一篇往往是略读课文,可以有较为充足的时间讲解写作训练点,二来,可以简单回顾前面课文的写法,进行比对阅读。因此,在教学《小桥流水人家》时,我出示了三篇课文的题目:《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进行了以下教学:
  师:这一组课文都是描写作者的思乡情的。所谓睹物思情,作者又是看到了什么样的事物才引发了自己的思乡情呢?孩子们看一下课文题目,是否能够找到答案?
  生:《梅花魂》是借梅花来表达思乡情,《桂花雨》是借桂花,《小桥流水人家》则是借着小桥、流水和人家来表达的。
  当然,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抓题目便可知。我继续追问:
  师:那么,在众多的家乡事物中,为何作者单单选取了“梅花”?单单选取了“桂花?”
  生:作者选的都是有特殊意义的,或者小时候常玩的,让他难忘的……
  继续追问:
  师:那么,在你的记忆中,老家或者新家,又有哪一个事物最能让你赌物思情?用事物加事例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比如,桂花。因为摇桂花的时候,非常快乐,下桂花雨的时候又香又漂亮。
  孩子们思考后交流:
  生:老灶。因为奶奶常用老灶给我做菜吃,灶下有火,冬天很暖和……
  生:院子里的井。因为夏天放一个西瓜在井里,然后捞上来吃,比放在冰箱里的还好吃……
  生:我们家的小阁楼。因为那个阁楼是我的小天地,躺在阁楼上,望天空,天空可美啦……
  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这儿不难看出,孩子们至少已经知道了要写什么?题目已经有了:《故乡的老灶》、《院子里的井》、《我们家的小阁楼》……至于要怎么写,则是需要到每一篇课文中去汲取方法与养份的。这个在下文中会提到。
  (二)抓片段,从“人物”中,学习聚焦细节
  以人教版语文五上第六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父母之爱”。那么这些课文的相通之处、写作的落实点又在哪里呢?读完本组课文,很快就能明白,要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聚焦细节”。找准这个训练点,在教学《慈母情深》时,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出示两段话: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慈母情深》
  师:父母之爱是华丽的,又是平凡的。仔细阅读两个小片段,说说你透过哪些词语看到了父母之爱?
  生:我“从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可以看出父亲挖得很辛苦,很累,还没有放弃,这就是父爱……
  生:我从“极其瘦弱”可以看出母亲身体不太好,但仍在工作,这就是爱……
  生:我从“挨得很近”可以看出母亲的眼神似乎也不太好,她为家操劳太多了……
  师:孩子们说得很对,那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父亲是怎么挖的,怎么受伤的?也为什么不直接展开描写,写母亲如何缝衣服呢?只聚焦在双眼,衣服、脊背中……
  生沉默思考。良久,一個声音说:沈老师,我发现,作者是直接写结果的。正是因为太辛苦,所以导致布满血丝,破烂不堪,所以极其瘦弱……   我为他鼓掌,善于发现和总结,是学习最有效的途径。我说:“对的。有些细节我们要展开描写,比如,他怎么挖,怎么缝,但有些细节,我们只需要直接聚焦到最后的结果。看到什么,写什么就可以了。于是,我设计了以下小练笔,
  那天,雨很大。母亲来接我,她被淋湿了。
  
  (请补写母亲被雨淋后的直接结果。学会聚焦到一件衣服,一缕头发或一个眼神中……)
  学生补写片段:
  那天,雨很大。母亲来接我。她被淋湿了。一缕头发挂在她的额头,不断地掉着水,顺着她的鼻沿往下落……——张芮
  那天,雨很大。母亲来接我。她被淋湿了。像极了一只落汤鸡,那件湿透了的衣服,紧紧地贴在她瘦弱的身体上……——吴思颖
  那天,雨很大。母亲来接我。她被淋湿了。裤脚一只高一只低,上半只干着,下半只已完全湿透……——张俊杰
  在孩子们往常的印象中,细节描写就是展开描述,也就是“聚焦过程”。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把一个动作写具体。但还有一种细节描写叫:“聚集结果”。学会了这两种细节描写方式,分开或结合起来写,都能让文章锦上添花。
  3.列提纲,从“板书”中,学习行文线索
  每一篇课文的板书,都能成为一篇作文的提纲。板书有一目了然之感。同单元的课文在板书上也往往有相通之处。以人教版五上第二单元课文为例。
  《梅花魂》板书。围绕“梅花”这个有代表性的事物选取了三件跟它直接有关的事:“惜墨梅图”“送梅花巾”“赠墨梅图”……那么假如要写《故乡的老灶》怎么来理清文章的线索呢?一生列提纲:
  1、灶下生火
  《故乡的老灶》 2、围灶做饭
  3、灶边聊天
  文章的脉络是不是一下子就清楚了?
  
  再看《桂花雨》的板书。也是围绕“桂花”这一主体,写了三个事例片段:闻桂花,摇桂花,赏桂花。你看,刚才我们知道了“借什么物抒情”,这下,我们明白了“怎么借物抒情?我们常常教孩子们怎么写作文,怎么列提纲,有时候说了半天,他们还是云里雾里。如果我们在教学课文的时候,紧紧依托文本,手指板书,是不是会有四两拔千斤,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二、跟着课文,二读篇目,学习一文一写法
  我们只有明确了单元总的写作训练点,然后再围绕这个训练点,分篇目去学习写法,去逐一落实,那么,课文教学才能和写作教学的目标达到一致,让孩子们真正学有所获。
  仍以人教版语文五上第二单元课文为例。我们知道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思念家乡。知道这个单元的作文训练点是“借物抒情”,那么如何把训练点落实到每一篇课文中去呢?
  1.从《桂花雨》中,学习“对比衬托”,借物抒情。
  我念中学的时候……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桂花雨》
  这里通过母亲的语言,话锋一转,将杭州的桂花与家乡的桂花进行了对比,突出家乡的桂花香,衬托了母亲的思乡之情。也正是因为母亲思乡心切,才使她觉得家乡的桂花更香。这是典型的借物抒情的方法。
  来看看孩子们的仿写片段:
  家乡的老灶不再有炊烟升起。煤气灶上总是烧出大鱼大肉,我却觉得没有老灶烧的饭菜香。——孟胡蝶《故乡的老灶》
  妈妈总是说:“老躲在阁楼上,有什么好的?你都快变成阁楼小姐了。快下来到操场上去走走!”操场上看到的天空也很美,可我总觉得没有阁楼上看到的那么蓝。——安武悠《我家的阁楼》
  2.从《从小桥流水人家》中学习“串联转换”,借物抒情。
  我的家离小桥很近……沿着溪流向东行,还有一座长石桥,那是通到茶山去的。……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桂花雨》
  这段从另一个角度写“桥”:过桥去茶山,摘茶叶,赏野花。语句虽短,内容却杂,全凭“沿着”、“我曾经”、“我喜欢”、“至今”等词语的转换过渡。用“串联转换法”将小桥、石桥、茶山、茶树、野花等串联起来,这种高超的笔力,实在是妙。
  孩子们写景时,往往也不会是孤立的一个景,所以,这种“串联转换”的方法很实用。
  仿段展示:
  小溪,总是缓缓地流着。我曾经随着溪流抓过小鱼。我喜欢小鱼,喜欢看它游来游去。我喜欢一片落叶掉在小溪里,欣赏它随着水漂走……至今,一看到落叶,脑海里还会立刻浮出它顺水而下的样子。——诸晨怡《家乡的小溪》
  你看,孩子总是聪明的,把方法教细一点,他们总是会有所长进的。
  3.从《梅花魂》中,学习“余波未了”,借物抒情。
  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梅花魂》
  船快开了……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梅花魂》
  高潮过后,文章末尾,还有余波作为过渡。如地震之后的余震,大潮之后的余波。文章过后,也要有一点回荡的余味。这里的“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那方“血色的梅花绢”都是文章的余味。这种“余波未了”的写作手法,可以进一步表达人物的情感,紧扣课文中心,很适合写在文章的结尾处。
  孩子们第二单元“思乡”作文片段节选:
  老家拆了,老灶也不见了……可是那一缕炊烟还在我心头袅袅升起……——孟胡蝶《故乡的老灶》
  小溪流呀流,流呀流,像一面镜子给天底下所有的生命照一照。给鸟照,给虫照,也给人照。岁月悠悠,它一直在我心中流淌……——杜沈涵《家乡的小溪》
  每一篇課文都能找到不同的写作方法,在教学时,不求多,只求一点突破。每天突破一点,每文突破一点,长此以往,孩子的写作能力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在教学时,“一一”围绕:围绕一个单元的写作目标,围绕一篇课文的写作方法。这两者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上面我仅以人教版语文课文第二单元为例。同样的,每一个单元我们都可以这样去发现,去教学,去落实。首先明确单元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寻找课文的写作训练点。比如,我们如何落实第六单元“父母之爱”中的聚焦细节呢?
  我们可以在《地震中的父与子》里学习“对话描写,照应前后”。儿子的话“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与第三段父亲想的话照应,此句反复出现,重点强调。通过人物语言的反复来聚焦到细节中。
  比如《慈母情深》则是通过人物动作的反复,来聚焦细节。“又弯曲了背,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这个镜头,反复出现,多处重复。既前后照应,又突出了母亲劳苦的这个中心。
  以上两篇课文,既有“聚焦过程”的细节描写,又有“聚焦结果”的细节描写,我以为,这两种描写方式也是人物描写的精髓所在。假如我们在平常的课文教学中,总能有意识地去渗透,去熏陶,那么,等到写单元大作文的时候,孩子们会不会就水到渠成了呢?
  三、跟着课文,以文赏文,提升写作表达力
  网上有一个段子,说的是为什么要读书?当看到黄昏时分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好多鸟,好多鸟”。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当你授于学生写作方法时,你会遭遇到的尴尬是:“方法人人会,落笔人人囧”。因为写作并不是你讲一道习题,给个公式,按公式去套做就行了。它是需要考验学生自身的积累与文字功底的。
  虽然,我们常常推荐孩子们去阅读各种各样的书,但孩子们是否真的去读过,读得怎样,其实我们是不知道的。因此,我以为有一种读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那就是:在文本基础上的以文拓文,美文赏读。
  1.以文赏文,在同类文赏读中提升思考表达力。
  仍以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为例。这个单元的课文主要是通过一个事物来借物抒情,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可文章有一定的年代感,与孩子们的生活稍有距离。于是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赏读了同类思乡文——萧红的《祖父的园子》。
  通过赏读,孩子们在思考后,进一步明白,之所以故乡的事物那樣地难忘,往往是因为事物背后还有与之相关的人物。
  比如园子里的祖父。“我把菜种踢飞了”“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我往天空浇水玩”。祖父从不责备,反而一脸宠溺。经过赏读,孩子们就会知道“借物抒情”不仅仅是只有物,正是有了情,才让物望而生辉,永远难忘。
  所以,这样一来,刚才的借物抒情,在选择“物”时,孩子们就会思考与之相关的“人”。同类文的赏读,不但让学生明白了要借物抒情,还知道了,这个物是情的寄托。在文本基础上,通过思考比对,获得了提升。
  在学会第二单元课文之后,再以《祖父的园子》为范文进行赏读,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进行第二单元大作文的写作。我欣喜地发现,基本能够做到人人过关。至少他们心里很清楚,要聚焦到一个事物中去,并且写事物时勿忘写事物背后的人物。
  看,这个孩子写《老家河畔》。她写难忘河边的一只猫,难忘的不只是猫,更是和伙伴玩耍的快乐。
  思考之后,物我相融,人与物都会显得格外鲜活。作文教学是共通共融的。课文与美文相互补充,在不同中寻求共同:即表达方式不同,但表达情感一致。
  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母之爱”时,我带孩子们赏读的是查一路的《月光下的蛙鸣》;在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时,我带孩子们赏读的是迟子建的《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
  同类文美文是课文的补充,是学习过后的再思考,再提炼。在不断的欣赏思考中,孩子们的写作表达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2.以文赏文,在同类文赏读中提升独特表达力
  高尔基说:“千万不要从形式上去追求比别人写得好。比别人写得差一些不要紧,要紧的是按自己的特点写。”我牢牢记住这句话,并把它告诉给我的孩子们!
  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第六单元“父母之爱”为例。在学完这个单元之后,我安排了一个课时,带孩子们赏读了林夕的《母亲的存折》和肖玲的《母亲的存折》。两篇同题美文,又有什么不同呢?
  于是,我看到了自己35年前出生时的胎发,30年前掉下的乳牙,和来到世界100天拍的照片。照片已经有些发黄了,背面的字迹也已模糊,但能辨认出来。一瞬间,我泪眼模糊。我意识到:这就是母亲的“存折”。——林夕《母亲的存折》
  我偷偷地拿起母亲放在桌上的存折,那根本就是一本真正的存折!内页其实是一叠白纸,上面爬满了许多歪歪斜斜的汉字,记录着家里所有人喜欢吃的东西,所穿衣服和鞋子的尺寸。——肖玲《母亲的存折》
  我首先问孩子们:这个题目好不好?好在哪里?孩子们自然说很好,好的原因就是出乎意料,存折应该是钱,但这两篇文章的存折都不是钱,却比钱更贵重。我又问:为什么同样的题目却写的是不同的内容呢?孩子们大笑:“当然了,她们的妈妈不一样啊!”我也笑了,我说可是我常常看到你们的妈妈是一样的呢!比如送伞,比如生病送医院。孩子们突然就不笑了。我又问:“妈妈有珍藏过你的什么东西吗?”孩子们的答案丰富多彩。
  生:有的。我妈妈收着我一年级到五年级的作业本,说这是我的成长过程,以后可以看。
  生:我妈妈也收着我的乳牙和胎发。
  生:我妈妈收着我写给她的母亲节贺卡,一年一张,她都放得好好的!
  生:我妈妈收着我的检讨书,说等我犯错时,再拿出来给我看……
  瞧,每个妈妈都有一本爱的存折。
  四、结语
  书上有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作文难教,当大家都在脱离文本寻找捷径的时候,其实捷径就在课文中。把课文作为例子,明确文章的写作训练点,落实文章的写作方法。跟着课文,以文赏文,我们“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写作之方,也许就在这“灯火阑珊处。”
  参考文献:
  [1]蔺忠义.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J].学周刊,2018(22):137-138.
  [2]周冬梅.小学作文起步教学指导方法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6):72-74.
  [3]戴芳芳.生活情怀:呼吸“写作之美”——关于小语课堂写作的一点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6):139.
  [4]黄燕婷.让课外阅读点燃孩子心灵之光,为孩子写作之舟扬帆引航——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重要性的思考[A].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理论研究(2018年版第一辑)[C],2018:2.
  [5]苏醒.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仿写训练研究[D].渤海大学,2017.
  [6]陈光娜.管建刚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2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