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选择好角度
课堂提问要着眼于知识的不同角度,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力求采用比较新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新颖性、启发性和灵活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在上完“二氧化硫”一节后,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如何鉴别CO2和SO2?如何检验CO2中有SO2?如何检验SO2中有CO2?如何除去CO2中的SO2?如何除去SO2中的CO2?如何分离CO2和SO2?这样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帮助了学生对知识多角度的理解,学生很自然地掌握了知识。
二、把握好难度
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只有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才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比如在进行“乙醛醛类”的内容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乙醛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不会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够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
三、设计好跨度
化学学习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即前面已学内容是后面将学内容的基础,而后面将学内容又是前面内容的延伸、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知识之间的跨度,不要就题论题。一般来说,在新授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要小,在复习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大。比如在高三复习课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能使有色物质褪色的物质有哪些?褪色原理相同吗?这是有关漂白问题,横贯初中的活性炭,高中的C12、HCIO、NaCIO、Ca(ClO)2、KCIO、SO2、Na2O2、K2O2、H2O2、HNO3和有机色素等知识。这样的问题涉及的知识跨越章节,跨越时空,强化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安排好梯度
由于学生智力有一定的差别,非智力因素也千差万别,致使学生对同一内容的掌握有快有慢、有好有差。所以,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领悟,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复杂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难度。在设计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既要避免梯度太大,也要避免问题过于琐碎;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过死,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处理好广度
课堂提问一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判断型、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其中第一种主要针对差生,第二三种主要针对中等生,第四五种主要针对优等生。只有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
六、调节好密度
课堂提问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提问并非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是同样不可取的。如果提问过多过密,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问过少过疏,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并且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该出手时才出手”,使提问达到最佳效果。
七、控制好速度
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控制好速度。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在停顿这段时间内,教师既不可无事可做,也不能步步追问,干扰学生的思维。而应用鼓励、期待的目光环视学生,获取反馈信息,选准提问的时机和对象,取得最佳的提问效果。
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标、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紧紧把握课堂提问中的“度”,力求每一个问题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责任编辑 杨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33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