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抓住兴趣  顺势而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音乐教室里,我正陶醉在《回忆》的旋律中,上课的学生来了。“嘿!这是什么呀?蛮好听的。”“这是《猫》。”“前几天人民大会堂刚演完,票巨贵。”听着学生们的对话,语气里充满着兴奋、好奇,我迟疑了一下,直到上课铃响了,才把牒机关上。在我组织教学后,告诉同学们今天的教学内容是欣赏中国最有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时,教室里突然一阵骚乱,有一位胆子大的学生说:“老师,给我们介绍《猫》吧,我们想看《猫》。”接着几乎是全班都在恳求着我。看着同学们从来没有过的兴奋、渴望的眼神,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正是贯彻新课标所提倡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想要、教他们想学的好时机吗?既然学生有意向要看《猫》,我何不抓住他们的兴趣,顺势而为呢?于是我决定同意学生们的建议,临时更换内容,今天就给同学介绍音乐剧《猫》。
  接下来的一节课,我向同学们介绍一切关于《猫》的背景、轶事。介绍了音乐剧、托尼奖、韦伯、沙拉・布莱曼,欣赏了“猫的命名”、“点点猫”、“摇滚猫”、“回忆”等经典片段。间插着同学、老师的点滴体会、感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同学们从来没有像这节课这样专注过音乐,专注过音乐作品,专注过音乐课。下课铃响了,初次步入音乐剧殿堂的孩子们还久久不愿离去,一直缠着我,问“老师,这盘哪买的?”“老师,您还有别的音乐剧盘吗?”“老师,您能把盘借我吗?”“老师,中国有音乐剧吗?”我被学生的热情所感染,尽量详细解答他们的问题,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兴趣的力量以及音乐的魅力。直到预备铃响了,同学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
  每次回想起这节课,我都能强烈地感觉到当时同学们学习热情的高涨和求知的渴望。仿佛推开了一扇音乐之门,这个班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对于音乐的兴趣、对音乐课的喜爱、课上的发言、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及风格的把握都表现得较其他班突出。这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课程安排。
  新课程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意味着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而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学生的水平,建设、开发有针对性、实效性,能反映本地特色的课程。
  北京作为首都,每年的演出超过1000场,其中不乏适合中学生欣赏的内容,更有许多是世界一流水平的经典作品。这种大的艺术氛围,本身就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艺术类教师好的课外教学助手,应该好好利用。如果我们总是循规蹈矩地照搬课本、教材,讲授离学生生活很远的可望不可及的音乐作品,可以说是极大地浪费了身边这种特有的宝贵资源。《猫》这节课的成功在于,教师利用热点演出作为素材,顺势而为,及时引领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欣赏经典音乐作品,学习相关音乐知识。作为真实火爆演出的后续,《猫》在中学生的小小课堂上再次掀起高潮,将音乐课审美教育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体会和把握也就顺理成章了。媒体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经典音乐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教师的顺势而为,都成就了这堂成功的音乐课。
  再有,新课标还强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理念。记得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有的音乐课堂上,唱歌没声,提问没人举手,就算有几个人应和老师,也总是固定的那几个。同学的脸上、眼神都传递给你四个字“不感兴趣”。假如学生学习没了兴趣,又何谈发挥主体性、做学习的主人;又何谈提高素养,健全人格。反观《猫》这节课,学生最初的兴趣归功于《猫》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而我正是瞄准了时机,水到渠成地上了一节形式生动、内容充实的音乐课,也成为给同学留下印象最深的一节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5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