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春天举行音乐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学年级
  小学四年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唱《春天举行音乐会》,了解歌曲用拟人的手法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 通过聆听、模仿、对比等方式以及评价手段的运用,学唱歌曲、表现歌曲。
  3 能够随歌曲伴奏,运用轻巧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4 初步了解带再现的二段体曲式。教学重点
  运用轻巧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抒发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准确演唱第七乐句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电脑、钢琴、数码摄像机、歌篇、表决器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以培养学生的听觉习惯、发展学生音乐思维为指导思想的。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给学生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及学习音乐基本常识的机会,将学习时间、学习过程、支配权利归还学生,使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活泼地探索、学习。
  本课主要运用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展开教学,突出学生的自我评价、判断和调整。运用听唱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主学唱歌曲;采用视唱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难点;以问答方式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判断;使用对比的方法,指导学生更好地演唱歌曲,并通过对比两个乐段结束句的不同,理解“带再现的二段体曲式”这一音乐理论知识。
  教学过程
  一、感受歌曲
  设计意图:以视听同步的方式初次整体感受歌曲,自主了解歌曲信息,强化学生对音乐术语的认识,形成一定的知觉,为学唱歌曲做铺垫。
  教师边弹边范唱歌曲,学生边看歌篇边听范唱,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 你看到了什么?
  2 你听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涉及的话题:标题、拍号、情绪、调号、词曲作者、演唱形式、前奏、间奏等。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白板上点击出相应的音乐术语。
  二、学会歌曲
  1 自学歌曲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音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播放歌曲范唱(连续播放3遍),学生看着歌篇随范唱音响自学歌曲。
  2 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如第七乐句),以达到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1)学生随歌曲伴奏音响完整地演唱歌曲,教师进行录音。
  (2)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聆听,发现问题。
  (3)如果第七乐句的词曲结合有误,教师先范唱该乐句,接着提示:演唱歌曲时,不能只盯着歌谱或歌词,要把歌词和歌谱对应起来看。学生先按照教师的提示,独自看谱默唱第七乐句,然后集体练习该乐句。
  (4)教师出示评价表1:
  (5)学生起立随伴奏音响完整演唱歌曲,教师用摄像机进行录像,然后学生边看录像边运用表决器,对集体的演唱进行评价。
  (6)教师出示三个等级的评价结果(带百分比的柱状图),接着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需要安排相应活动。
  
  三、唱好歌曲
  设计意图:围绕音乐本体,运用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用轻巧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1 学生边唱歌曲边在每个乐句的第一拍上拍手,教师用手势表示学生拍击的次数,并在歌篇上标出八个乐句的序号。然后,学生按乐句换气进行演唱。
  2 教师提问:歌曲的哪一个乐旬情绪更为热烈、激动?怎样演唱?学生可能涉及的答案:第五、六、七乐句;演唱时力度强、语气重一些等。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五、六乐句有几个小节,了解作曲家此处是运用紧缩手法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指导学生运用轻巧的方法演唱五、六乐句,并运用较强的力度演唱第七乐句。
  4 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体验轻巧的声音及力度的变化。
  5 教师提问: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教师从两个乐段的歌词、情景、节奏、旋律、结束音等方面引导学生划分乐段,随后让学生完整演唱,体验两个乐段的对比。
  6 分男、女生领唱春雨、春风、春雷、春水四个乐句,集体演唱第二乐段。
  7 教师提示:
  (1)欲强先弱,第一乐段力度要控制;
  (2)第五、六乐句,演唱时舌尖要灵活;
  (3)注意顿音记号。师生一起演唱,力度变化做到收放自如。
  四、了解歌曲结构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带再现的二段体曲式,更深入地理解、表现歌曲。
  1 学生视唱两个乐段的最后一句乐谱,了解“两个乐句相似”这一特点。
  2 教师介绍:第二乐段结束句是第一乐段最后一个乐句的再一次出现。我们把这样的两段体曲式称为“带再现的二段体曲式”。这种再现使得歌曲既有对比,又完整统一。
  3 学生再次演唱歌曲,表现两个乐段的力度变化。
  4 教师出示评价表2:
  5 学生起立随伴奏音响演唱歌曲,教师用数码摄像机录像。
  6 学生观看自己的演唱录像,运用表决器依据评价标准进行选择。
  7 教师先出示三个等级的评价结果(带百分比的柱状图),接着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需要安排相应活动。
  8 小结:师生起立再次演唱歌曲。教学反思
  依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在充分发挥电子白板辅助作用的基础上,力争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学会聆听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说道:“音乐感知能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能力。离开了这些基础能力,学习音乐很可能就是一句空话。”要感受、鉴赏和表现音乐的美,需要一双敏感的耳朵。音乐课堂中,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在以往的唱歌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来初听歌曲。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只能按部就班地随着教师设计的问题走。本课开始,通过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依据自身的音乐学习经验,运用视听同步方式,全面了解与歌曲相关的各项信息,并通过出示与其相对应的音乐术语,建立起对音乐概念的认识。在每一个评价的环节,也力争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进行判断,进而调整,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调动音乐思维是审美判断的前提
  音乐学习就是音乐表象在听觉基础上形成感性形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围绕音乐本体,运用已有音乐基础,通过聆听进行判断,进而调整,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音乐思维活动。比如,在解决第七乐句教学难点时,引导学生从歌词人手,初步知晓音乐形象在此处发生的变化;又如,在了解第五、六乐句创作手法时,引领学生深入分析乐句在句幅长度、节奏使用等方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的变化以及整首歌曲的统一完整性。
  音乐学习不仅仅包括“感受与鉴赏”,更重要的是音乐表现。因为感受到的东西不一定能表现出来,但表现出来的东西―定需要内心深刻的感受与体验。唱歌教学要以唱歌为重点。根据学生的能力,本课运用自学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达到学生基本会唱歌曲的最大化效益。当学生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教师采用了聆听、鉴赏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判断出有待改进的地方,引导学生听中思、思中判、判中改,充分调动学习的主体性,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手段
  本课运用了“电子交互式白板”辅助教学。它与幻灯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更易于应变性的操作,而这一点恰恰与幻灯片只能播放预设好的流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在第七乐句遇到不同的问题,通过运用白板的临时书写标记功能,能随时记录下学生演唱的错误之处,并能极富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难点。在讲解歌曲结构时,教师使用了白板中的荧光笔的标记功能,把再现的乐谱标记下来,这种直观的做法省去了语言的赘述,让学生从视听联觉上理解领悟了二段曲式结构中的再现部分从而使教学活动更为简洁、高效。
  在教学的感知判断和检测两个环节,教师运用表决器功能,快速高效地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一次使用的目的是对学生是否学会歌曲进行监控;而第二次则是对学生是否唱好歌曲进行监控。当全班学生完成投票后,电脑系统会很快地统计出每一项的人数以及对应的学号,这不但使教师能看到全班学生的整体评价情况,还能迅速找出某个学生的评价结果,从而追踪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
  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交流、共享美好音乐的过程。本课中,教师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还应更充分地与学生交流,用自身的激情感染学生,共同表达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苗铀琳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031.htm